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片 《海滩的一天》

海滩的一天

类型:爱情片台湾1983

主演:张艾嘉,胡因梦,徐明,毛学维

导演:杨德昌

安琪云1

安琪云2

剧情介绍

林佳莉(张艾嘉饰)成长于台湾南部传统小镇的医师家庭,她和哥哥林佳森(左鸣翔饰)二人自幼接受精英教育,从名校大学毕业。然而,佳莉不愿跟哥哥一样,被迫放弃恋人谭蔚青(胡因梦饰),而接受父亲之命所强加安排的婚姻。她毅然离家北上,和恋人程德伟(毛学维饰)在台北这个急速现代化的城市中结婚定居。然而,70、80年代经济起飞的台湾,商业竞争骤烈,德伟逐渐卷入那个金钱竞逐、应酬酒色的世界,最终迷失了自己。愈益感到孤单空虚的佳莉,一日接到电话告知:德伟已经淹死在海边。她赶赴海滩边,面对那一具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丈夫的尸体。多年后,佳莉重遇外国归来演出的谭蔚青,两人在咖啡厅回忆起旧事。

杨德昌的电影,基本上是不用在意豆瓣的评分的,要注意的是豆瓣上的评论。

在豆瓣上,每部杨德昌的电影背后,都有肉眼可见的说画质的问题。

甚至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中,很多小伙伴评论早前在看《牯岭街》的时候,

电影院内一片漆黑,但是台下的观众都在讨论这部电影讨论得热火朝天,这种画面不禁让人好笑。

因为杨德昌早期的电影基本需要修复,没有修复前,大家能看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片黑暗。

幸运地是,我看到的杨德昌电影都是修复版的,很清晰;

这也意味着一种遗憾,我认识到杨德昌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看了《恐怖分子》,我以为这是我认为最喜欢杨德昌的电影,没有之一。但是看到《海滩的一天》我艰难的再次摧毁了自己,这个才是最爱,没有之一。

【三重叙事方式】

这部电影用了很文学性的讲述方式——倒叙

尽管影片时长166分钟,却全程抓住观众兴趣,丝毫不觉得乏味。

但是却又不仅仅是倒叙,还有倒叙中的倒叙,倒叙中的插叙。

如果按照时空来划分,则是现在的时空,回忆时空中的回忆,还有讲话中的回忆时空。

几段时空交叉在一起,却丝毫不显凌乱。

杨德昌在《恐怖分子》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方式,只是《恐怖分子》中的手法更显老道与纯熟。

在《恐怖分子》同样的场景,在现场的这场戏中插入过去相同场景时的声音,

例如在影片中前后出现女主独自一人在家,电话铃声响了的镜头。

在第一次,电话铃响之后,女主赶忙去接;

在第二次,女主准备离开这个地方,却插入了之前电话铃响的声音。

这里的妙用不仅仅是暗示了女主离开的原因,还巧妙地串联了两个时空。

倒叙,也就是电影中常说的“闪回”叙事方式,一般是当摄影机对准某个人的眼部或面部做特写的时候,

插入一段关于这个人的过去的回忆。

不过这种看似真实的“回忆”其实具有欺瞒性,有些注重细节的导演会安排几段闪回,

例如在悬疑类电影中,在第一段闪回时,让你以为这个人是个凶手;

但是随后再对第一段闪回进行补充,让你觉得是自己以为错了,那个人其实才是凶手……

这种方式其实是来源于西方流派,杨德昌出色的地方在于保持着叙事的完整性,

不至于沦为让人费解的“纯粹意识流”。

在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作品《八部半》就是这样,毫无预警的插入主角的童年或者以往的一段回忆,

有时让人完全分不清这是现在还是过去,还是梦中的场景?

(但这绝不是《八部半》的不足,这点以后再细说。)

【《海滩的一天》中表现的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差异以及原生家庭的宿命】

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刚开始会有点日式家庭的感觉,刚看完甚至有种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既视感。

都是逃不开的家庭的宿命,无论怎么逃,无论到哪儿,都躲不开原生家庭对心灵造成的阴影。

女主从小就看到出轨的爸爸,于是她不相信爸爸,婚姻一定要自己选择,

可是后来自己选择的也在纷杂的环境中出轨了。

父辈的那一代还是婚姻包办的思想,看的是门当户对。

而上一代的门当户对指的就是对方的家庭背景,他的个人学识,就业,长相性格这方面基本上不是特别在意,他们总认为感情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硬件条件却不易获得。

在我们进入社会许多年后,发现也确实如此,但是三观上的门当户对更为重要。

小伙伴看完以后跟我说,哎呀,他们台湾怎么那么落后啊,80年代还婚姻包办?

我笑着说,你别说80年代,就是现在我们大陆的某些地区还是婚姻包办呢,例如在福建莆田地区,

很多都是这样,女孩子嫁过去一般都是不让出去工作的,就在家里持家就行了。

【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

在电影中,经过这“海滩上的一天”,王佳莉长大了,开始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女性。

电影开场,就介绍了胡因梦饰演的那个角色,大学毕业以后就出国深造,一直练钢琴,拿奖,

除此之外,没什么故事。

但是在电影开场前没什么存在感的王佳莉,却是满脸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在王嘉莉没有离家出走,为自己的爱情跟自己的家庭对立前,谭蔚青一直是王佳莉自由向往的对象,她觉得像谭蔚青那样的女孩子真是自由自在的。

王佳莉在家中呆着,觉得像哥哥那样,听从父亲的安排,结婚生子。

大嫂在电影中表现得始终是痴痴呆呆的,一句话都没有,这不是她要的幸福。

所以她偷偷离家出走,希望结局能有所不同。

离家出走那一段拍摄一气呵成,有所不忍又义无反顾。

妈妈即使发现了,也没有阻拦,算是默许了女儿的行为,希望她不要步自己的后尘。

影片中的两段舞蹈的不同,大概相隔了7,8年左右,也恰恰应征了台湾将近10年的社会变迁。

这部电影用生活小事,在影片中以小见大的默默交代了影片的背景,史诗级的表现如此地漫不经心,甚至让人毫无察觉。

也许,当我们自己在经历具有历史性的一刻的时候,也就像洪流中翻滚的小石子,只能随着水流被冲向四面八方,等待潮水过去后,才能回味出一点滋味。

【张艾嘉与胡因梦】

此片拍摄正直台湾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张艾嘉饰演的王佳莉就是代表,

从学生时代到家庭式的婚姻包办,到结婚后一段时期介于不工作与等待总是加班的丈夫的迷茫,

再到反省自身,找到独立的自己,成为职场精英,每一个形象刻画得都入木三分。

看完电影好像过完了一辈子。

这部电影神奇的地方在于,张艾嘉的年龄与心情的表现都让人无可挑剔,学生时代的她眼神都透露出无忧无虑,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碰到的各种生活问题,让她的眼神逐渐犹豫。

在面对家庭问题,感到无解的时候,这时她也碰到寂寞中的诱惑,她换了个泡面的爆炸头,

这个发型反映了成熟,反映了她内心极其想要改变,也反映了她纠结的内心。

从学生时候的张艾嘉,到职场精英中的张艾嘉,变化的不仅仅是眼神发型穿着,是确确实实让人感到了年岁的变迁,演员的演技和化妆在这部电影中展露无疑。

甚至让人惊叹,这真的不是在演员十几岁和三十多岁的时候拍摄的吗?

胡因梦的出场非常惊艳,优雅知性的女钢琴家,随后切换到过去的她,长发飘飘,标准的鹅蛋脸,

跟哥哥跳舞的那段,我有个大胆的想象,这真的不是在拍洗发水的广告吗?!

有人把胡因梦跟林青霞相比,觉得二人的美貌相差无几,看完电影后觉得传言不虚。

怎么会有这么标致的人,怎么可以美成这个样子?!

随后查了胡因梦的资料,有两条介绍让这个女人充满了神秘感:

1,35岁不接任何演艺作品;

2,前夫李敖。

她还是个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生命的不可思议》中记录了她降临世界的神奇经历。

【看似无解的婚姻生活】

在王佳莉的大哥弥留之际,他们曾有过一次聊天。

哥哥佳森说自己的错误就是太信任了父亲,尽管不是那么喜欢医学,还是一辈子呆在了小医馆里,娶了自己不爱的但是门当户对的女人,最后随着台湾社会的变迁,他也成为一个被社会的淘汰的对象。

但是这时候王佳莉说自己的婚姻,最大的错误就是太不信任自己的丈夫,如果再来一次,

自己一定要学会完全信任别人。

哥哥佳森告诉她,永远不要盲目信任任何人。

这好像看似无解的问题,到底是要信任别人,还是不信任呢?

哥哥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定要信任自己。

不管选择相信不相信,都要相信自己的选择。

佳森在弥留之际,还想再好好看一遍这个世界,如果有可能,想要再次经历一次。

也许佳森当初选择抗争到底,他会跟谭蔚菁在一起,只是两个人的生活也许会平淡,也许会清贫,但是总还是快乐的。

快乐是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那么王佳莉呢?

我说好像王佳莉当初偷跑出来,但还是没有找到自由,丈夫德伟不知所踪,甚至是死了,

还不是悲剧?

走或者不走,她都走不出那个命运设定的怪圈。

笼子里的鸟像家里的每一个人,小佳莉是,妈妈是,佳森是,作为家长权力代表的爸爸也是。

但是朋友看完后觉得王佳莉已经自我救赎了,经过海滩上的一天,她彻底独立了。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丈夫德伟必须失踪,必须死,这样她才能够发现自我,找到真正的自我,

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丈夫德伟到底是死了,还是失踪了?】

其实就像阿财在海滩上对佳莉说的那样,德伟存在不存在对他们的生活都不会有任何影响了。

不过在影片中只有德伟的形象显得比较单薄,有点脸谱化,唯一显得形象稍微立体一点的就是在德伟不停地打电话中。

阿财说公司根本没有那么忙,为什么德伟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我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德伟一直加班?

但是也渐渐明白了,即使工作没有那么多,德伟还是要一直跟在阿财身边。

如果他不跟在阿财身边,如果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阿财怎么放心让他做总经理,

把那么多钱款交给他处理?

这就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巨大的嘲讽,看似不是工作的工作才占用了最多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

现在很多公司里的高层整天加班,相信都是被这个矛盾和嘲讽所羁绊,所束缚。

明明他们的工作很少,但是跟所有人都要搞好关系,而关系这个东西才是最花时间的。

通过自己的离家出走,追寻自己的爱情,决定自己的婚姻。

随后又因为自己的多疑,间接导致了德伟的失踪,

王佳莉在海边终于获得了自由,她打破了那种所谓的家庭宿命,打破了轮回,

也说明自己的命运还是要自己去努力,相信自己,就可能冲破所谓的命运。

当然这个路程很长,有得必有失,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德伟就是她所失去的东西。

最珍贵的东西就要用自己最在乎的东西去换取,灰姑娘最终跟白马王子在一起了,但是却失去了自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开放式结局】

在80年代,《海滩的一天》就用了这样的开放式结局,在当时的台湾是尤其先进的,

所以这部电影也是打开了台湾电影的新浪潮。

好像黑泽明的《罗生门》一样,每个人说的故事都不一样,到底谁说的是真的故事呢

我们不知道,但是真实的故事还重要吗?

这样的手法在《恐怖分子》中也有运用,而且运用的手法更加老辣。

很多人说《恐怖分子》是双结局,但是真正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只有一种结局。

那就是男主自杀了

不过导演让观众误以为可能有一种结局是男主把老婆和奸夫杀了,但这也只是男主的想象而已,

这是男主的理想,他想象自己终于勇猛一次,做一次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但是现实真相是懦弱的人始终懦弱,他最终能伤害的只有自己。

【杨德昌电影】

很多人说杨德昌的电影絮絮叨叨,始终的慢节奏,这样的4个小时电影还不如拍成电视剧。

我觉得不然,这样说实在是个误会,如果没有那么细致入微的铺垫,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夯实,

怎么能在电影进入高潮时发挥得游刃有余?

非要如此的细致入微,不然达不到这样的深入浅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看完觉得灵魂受到了重击我,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我却觉得是绵里藏针

在《牯岭街》中男主角小四给小明的那一刀,我感觉自己是杀人者,也是被杀者。

我被杀了,却说不出一句话。

人在悲伤到极致是寂静无声的,这是绝望的声音。

杨德昌的电影后劲是很大的,不是那种给你特别猛烈的一刀,而是杀人于无形,我觉得自己被温水煮青蛙。

也明白,像这样的导演就像一个默默站在幕后的人,什么都不说话,只是在最关键的时候,

发出最致命的一声。

他太冷静,太洞明,太聪明。

每次看完杨德昌的电影,总觉得好像过完了一辈子,好久说不出一句话,

而后爆出一个粗口,牛逼!

抱歉,用如此粗俗的话来描述,但也找不出任何确切的词来表达。

觉得很累,虽然他在电影中从来不会给出任何答案,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答案的啊。

也正是这样,正是他让我看到生活的无解,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方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编辑:小青蛙

小青蛙看电影原创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