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纪录片 《红色药丸》

红色药丸

类型:纪录片美国2016

主演:凯西·杰伊,MarcAngelucci,JackBarnes,RichardC..

导演:凯西·杰伊

安琪云1

安琪云2

剧情介绍

红色药丸编年史电影制片人卡西杰伊跟随神秘和两极分化的男权运动的旅程。红色药丸探索今天的性别警告问题“性别平等的未来是什么?”

请原谅我爱跑题的本性吧。我总是懒得动笔写东西,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两年半在德国生活的经历使我的语文水平急剧下降。但语文水平下降了,思维却仍然活跃。德语英语和中文时常在我脑中混成一滩。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人在心里说出的话比他以言词表述的更为清楚。由于这一大堆挤在出口的思想一直想冲出来,我觉得我一定要借某个契机写点什么。

影片简介,不喜剧透者请自行跳跃。一位女性意识觉醒者,前童星,纪录片导演,在搜寻关于强奸话题的资料时偶遇了男性权利团体的网站。由此展开了对有关人士的采访。有趣的是此纪录片中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视频日记,侧面反映了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相遇时的迷惘和磨合。

1 男性也是被压迫者,他们应该有吐槽的权利,强调男性权利并不意味着与女性对立(反之亦然)(是时候抛开非黑即白的念头了。)除此之外我有一些疑问和想法。为什么不深入研究男性个案受压迫的根源,并试图找出更有针对性的抗议方案呢。根据片中提到的几个案例来看,更应强调处于经济和法制弱势地位的群体的权利,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另一个同样在征求权利试图摆脱压迫的群体。难道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敌人吗?

2 过于强调社会统计的平均值和百分比也会导致一种认知的偏差。世界的本质是如此复杂和混乱,我们不应仅凭一些对于事物碎片化和表面化的了解就草草将其归结为几种简单的模式。更不应用这些模式去解决冲突。不然就成为盲人摸象的典故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就个案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片中对于儿子监护权的故事表明,A司法公正与社会舆论应该被质疑。B并不是所有女性以及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适合担任母亲的角色(同理男性亦然)。C孩子不应成为父母对抗的砝码,更不应该成为他们还不成熟的心智,情感以及私欲的牺牲品。不加思索或是兴致所至就将另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却不能给与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道德。D关于片中提到的亲子关系欺诈部分。不可否认这个世界存在渣女(渣男同理),但不应就此便将整个群体都否定。

3 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我尽量避免使用女权主义这个翻译代替女性主义。细数我们所熟悉的女性主义运动(一般来说指60.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到今天才不过寥寥的50年。西方女性才刚刚尝到运动所带来的甜头。虽不能否认欧洲和美国的某些女性主义运动有时候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但是站在全球的视角,看看世界的其它地区。例如,沙特妇女在2011年才首次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远东国家的女性状况也不容乐观。在中国女性当中,有百分之多少曾清醒认真的思考过自己的女性身份并主动探究其前因后果,以至于建立起影响自己人生的女性意识呢?困扰中国女性的问题和西方的又有很大不同。例如,纪录片中段那位女性主义学者的关于受孕的发言。在受孕前,如男性没有做好孕育期待,或者对象不理想,他们对是否交配和是否使用避孕措施是有完全决定权的。而当女性受孕之后,她则应该有完全的决定权。这里她主要指的是在基督教传统背景下的流产问题。以及在男性不想要孩子的前提下母亲留下孩子的问题。在中国的现状下,很多大龄女青年面对的是社会舆论和家庭对其私人生活所施加的压力。90后都开始离婚了,那是因为我们社会的主流舆论没有给予年轻男女慎重思考关于婚姻和家庭问题的机会。并且我们的社会也不容许个体选择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如独身,不婚,同性恋,同居,非婚生育,单亲等等。私人领域(私生活)在中国几乎没有,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4 和包括经济,政治问题在内的很多人类大问题一样,目前我们并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范例。相比之下北欧模式比较值得借鉴。至少主流意识形态中,男性并不因为成为奶爸而降低其男性魅力。应提倡以个体选择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分工。家庭成员共同商议决定谁主外谁主内。或者大家同时主外又主内。(德国便是这种情况。家务劳动以及照顾孩子的任务并不理所应当的属于女性。它们应该由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而大多数女性也都乐于选择找一份或半份能够使自己经济独立的工作。经济独立了夫妻关系则更纯粹和自然。)夫妻双方完全可以通过生活习惯或者个人好恶,能力所及来协商家庭中的分工。而不是让社会舆论来决定谁该做什么事。

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德国学术界最津津乐烫的剩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资本的体系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异化的压迫。“人”被物化并降格为了客体和动物,他们共同的名字叫消费者。“性”作为一种刺激物欲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商业领域。为了找寻灵感,各种各样原本诞生于非主流层面的事物,一经流传便迅速被演变为一种“风格”而改变了其本来面目。例如“朋克”“嬉皮士”等这样的事物,它们在诞生初期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而现在却是风格的,时尚的。再例如好莱坞风格的流水线电影以及大型广告招贴画对“性”“性解放”以及“女性主义”的滥用。在德国期间,我注意到很多户外广告开始青睐以黑人男性为主角的装饰有涂鸦和滑板的嘻哈风格的时尚大片。作为欲望对象的黑人男性或者亚洲女性,在欧洲的语境下是富有异国情调的,双重色情意味的,甚至后殖民化的。此处作为模特的黑人男性,以及好莱坞电影里永不缺席的“黑人与亚裔配角”被市场推广精英们看中的正是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和“范”女性主义的卖点。而这种“范”女性主义在我看来不是真实的女性主义,而是一种用父权制思维炮制的包裹着女性主义外衣的消费主义。因为他的核心是占有。

6当我们听歌剧或者音乐会,参观美术馆,阅读文学著作或是沉浸在建筑或大自然美景中的时候,心中所升起的由审美所产生的愉悦,这难道不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特质吗?升华和崇高等通过参与艺术活动而得到的体验是购物等占有式的欲望满足方式永远无法提供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到处充斥着“性”和“食欲”的流行文化吗?当“性”的图像无处不有,“性”的话题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难道还觉得自己自由吗?我们被迫无时无刻不感到饥渴,无论我们是不是刚刚吃完一顿大餐。我“被假设”为处在一个永远无法满足自己基本需要的位置。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变相的对人格的压迫吗。在一次读书会听到一个德国学者静静说,我们的社会谈论了太多的“性”,反而使原本正常的生活规律变成了性的不活跃或者性的不正常。人们唯恐自己没有足够的完美的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亲密关系。

7 固有思维与刻板印象。通过片中几个司法偏见导致不公的例子可见,习惯性思维或者偏见在当代社会中有多么常见。我认为他们来源于不了解和信息缺失。举个文化偏见的例子。我在德国被问及很多次类似的问题:“中国人吃狗肉吗?”这个问题本身仿佛就弥漫着一层对蛮夷人的不可理喻。究其原因,是一部片名为“在中国他们吃狗”的丹麦B级片,影片与中国和狗肉这两个事物完全无关,而这个碎片式的误导信息却轻而易举的被大脑所捕获。我在柏林一个社区文化中心搞了一次关于中国美食和文化的基础普及式讲座。其中用了大片的篇幅试图澄清此事。这里暂且不谈关于狗肉的道德问题。单说事实,在中国只有朝鲜族和壮族有吃狗肉的习俗。而韩国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和泰国,也有这样的习俗。吃狗肉并不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现象,更不是一种生活常态。可是影片为什么不叫“越南人吃狗或者韩国人吃狗呢”?因为在大多数德国人或者说欧洲人的认知中,亚洲和欧洲从人种,饮食和文化等方面区别很大。然而他们对亚洲的碎片化了解,也大都是从类似“唐人街”以及功夫电影这样的快餐文化中得来。他们甚至说不出中国人和东南亚人的区别。所以导致这样的误解也就不奇怪了。而与此同时,中国人对于德国人的刻板印象诸如守时和严谨等也只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甚至我们也应该质问,在今天,与时代精神相比是否还有民族精神的存在?当我和德国年轻人在不同的时区喝着相同的可乐吃着相同的汉堡(也许他们的口味更咸些),看着相同的美剧,穿着相同的产于孟加拉国的T恤,我们还像几个世纪以前那么不同吗?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只接受到碎片化的信息,道听途说加之主观印象就对事物进行评论,传播,使得错误的信息在往复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强化。微信上各种公众号里的各种文章难道不像狗仔队和花边小报吗。因此,在下一次看到各种奇葩新闻的时候,对于信息的屏蔽和筛选,真实性的怀疑和考证有助于铲除形成偏见的种子。

8 人类的基因在不断的变异。人类的科技以及对自然的理解和探索也在深入。人类思想的维度和道德理念怎么就不能更新和升级并变得更广阔和包容呢。还记得我们穿长袍和挂电报的时代吗?距今没有多久吧?我自己还亲眼见过姥姥那辈人裹的小脚呢。今天的我们无论如何也觉得这种事情过于残忍和无法接受了。“女人就应该怎么怎么样”这种句式,以及“剩女”这类反人类的概念,早就应该随着社会的进化消失了。女性不是摆在货架上的商品,不是玩具,不是宠物,不是任何人的财产和投资。女性首先是人,有同样的智力,思想,情感,欲望,以及独立做出决定和承担其结果的能力和权利。其次才是家庭意义上的妻子和社会意义上的母亲。婚姻和生育的权利应该回归个人,回到私密的源于身体的化学反应,回到思想的交流和性格的赞赏,回到建立在人格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契约。它是一种选择,但不是一种必选。更不该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全球化时代,更迅速和丰富的信息交流所带来的应该是更包容的态度。每一个个体的生活方式,好恶和选择,都由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信仰,生物,职业身份,经济现状等错综复杂的条件所决定。认识到和接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或事跟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不同,本身就是一种包容。认识到不是所有伴随你成长的传统和你深信不疑的评价体系对于所有人都是公证和有效的。认识到你最爱的美食和音乐并不对所有人而言是美味和悦耳的。认识到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品德,但“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则更胜一筹。做到这些其实难,也不难,如果我们能在每次对某事评头论足的时候,先仔细思考一下,而不是不假思索的破口而出。我们就已经在挑战我们潜意识里的社会舆论了。言语有时候像利剑,会深深伤害到别人。而当这种利剑汇成江河湖海就拥有了更加毁灭性的力量。“重口烁金”不就是这样么。

9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一种社会人口的结构。“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矛盾的所在。女性主义也好男性主义也罢,这首先不是一场生物学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性别也并非列队的原因。男性也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女性亦然。其次,双方也并非零和游戏的两方,非败即胜,其实他们更像是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参与者。如果囚徒的双方在长期博弈中同时选择利他的策略,两者都将会收益最大化。

10 片尾作者自述,再不将自己称为女性主义者了。其实我认为扩展对女性主义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现在说我是女性主义者的时候,和我十年前的时候所说的女性主义其实已经不是同一种东西。在时间过程中,“我自己”都已经不是同一个。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都会遇到意识形态或者人生观的恐慌,我们始终重复着迷失自己,质问自己又再次形成自己的过程。所以阶段性的修复错误以及不间断的系统升级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