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纪录片 《寻找小津》

寻找小津

类型:纪录片美国,西德1985

主演:笠智众,沃纳·赫尔佐格,厚田雄春

导演:维姆·文德斯

安琪云1

剧情介绍

日本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是国际影坛上备受尊崇的大师,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后时导演自认受到他的作品启发和影响,德国的维姆.文德斯就是其中之一。本片是维姆.文德斯对小津致敬之作,他在八十年代中期亲自跑到日本去追寻小津的足迹,以日记手法纪录他对东京这个城市的感觉。1982年温达斯在罗马一次放映会上,选择了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Ozu,1903-63)的《东京物语》(TokyoMonogatari,1953),作为对自己电影工作有特别影响力的作品来播放,并触发拍摄这个属於自己版本的“东京物语”的念头。温氏声明并非本著朝圣的心态“寻找小津”,纵然他相信小津的留世作品最有资格被摆放在电影艺术的殿堂。他之所以推崇小津,是因小津“在掌握了经由美国推展及至全球的电影的语言后,竟能反过来从中调制出一种完全个人的景观;在拍摄某样事物时,能让事物保存原有的身份”。温氏总结对小津的赏析,在片初把电影的本质界定为“提供一个这个世纪人类的真实和可行的图像,从而让人能够认清自我”。顺带一提的是,温达斯的好友、奥藉剧作家汉德克(PeterHandke)在写作上渗用了小津的镜头叙事手法,同是温氏消化小津的另一途径寻找小津的片名Tokyo-Ga其意指东京画,为温德斯尝试将他对于小津电影与东京印象所联系而拍摄的纪录片。此片对照了小津镜头下的东京,以及三十年后的东京,在拍寻找小津时,温德斯笔触显得平淡,几乎仿效了小津当年的拍法。温德斯不但采访了为小津工作了二十五年的摄影师,同时也拍柏青哥店,沉浸当中痴迷的人们,小钢珠像是可怕的虫卵般蠕动着;工人维修不绣钢的挡洞扇;他拍公园中的游人;学唱西洋流行乐曲的摩登少男少女、追踪那些餐厅外食物样品的制蜡工厂,工人如何像制作真的三明治般制作着假的三明治。这部影片是《德州巴黎》的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拍的,他是小津的fans,1983年,带着寻找某种东西的心情,他第一次来到东京,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两年后本片发行。他怎么看待小津和他的作品?我有很大的兴趣,所以拿出来参考一下。 和之前想象的一样,这是部很伤感的电影。因为现实的东京,并不象他在小津电影里感受到的那样。小津是60年死的,文德斯是83年去的,东京变了很多。满街都是小钢珠店,里面尽是些衣冠楚楚的上班族,包括岁数5,60样子的,茫然忘我,蠢蠢欲动的小钢珠好像载着他们的幸福在跑。文德斯认为小津所重视的家庭和传承,已经象东京的新鲜空气一样稀薄了。 他还拍到一群在樱花树下野餐的同事,不知道怎么回事,慢慢地你就感觉这是一个马上就会消散而去的团聚,为了告别的聚会,象樱花一样虚幻。他拍到在池袋西口公园碴舞的少年free,盲目地摆出美国电影《油脂》里面的架势,这些free一直跳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可能是他没有想到的。他经过街头料理店的时候,对橱窗里的假样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专程去拜访制作这些假食物的作坊,并仔细地拍下整个制作过程,被臆造出来的假食品,发散着鲜艳而恶心的光芒,再一次令我们感到日本文化也有一股浓厚的酱缸味儿。 在影片的后半段,文德斯终于找到了当年《父亲在世时》父亲的扮演者笠智众,一同追忆了小津导演的一些往事,上面这个海报里的人其实就是笠智众。影片里有一段笠智众在街头被影迷围住合影的镜头,笠智众解释说,这其实是因为最近拍了电视剧,所以受到师奶们的追捧,“没人记得我还演过小津的电影”,他说这话时候深深的惭愧表情让我很受震动。文德斯还找到了小津几十年御用的摄影师,拍《父亲在世时》还是个助理呢,摄影师拿出老机器来,一点点向文德斯示范机位,专门的30公分高的拍摄榻榻米的三角架,永不言弃的50毫米镜头。钟孟宏导演拍片时喜欢自己卡机位,卡好了之后谁动骂死谁,这个做派原来也是跟他的偶像小津学来的:) 在小津的墓碑上,只写了一个“无”字,文德斯丫这西方人,在回程的火车上一直苦思冥想,拍摄了大段我认为后来深深影响《迷失东京》的一些镜头,包括歌舞伎町的夜色,新宿,我似曾相识。我觉得小津的墓碑还有更好的写法,适用于任何电影导演,中国日本的可以写“完”,英美的可以写“The End”...... 文德斯本人充任了片子的旁白,很好,声音很好听,几乎把德语说成了法语。还有他哥们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据说也出现在这部影片里,我咋没印象在镜头里见过任何老外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日本的飞机上,机舱里放着一部美国电影,文德斯的旁白说:(大意哦)在这样伤感的朝圣之路上,看着这样做作而表演虚假的电影真是一种讽刺啊~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部电影是《金色池塘》,呵呵。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