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纪录片 《面具之内》

面具之内

类型:纪录片美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安琪云2

安琪云1

剧情介绍

        这部片光是看预告片就能把人看哭。小男孩们,少年们,青年,大叔,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对着镜头说,我觉得孤独,我把我的感情藏起来,我很少能交到知心朋友。        这让身为女性的我感到很震惊——他们看上去都那么坚强,没想到内心里有那么多被藏起来的苦闷。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时候我却想说,男人哭吧不是罪。        这几年来,大家谈女权谈得很多。我们在提到性别平等的时候,却很少把关注点放在“性别平等”这话题的另一半人——男人身上。毕竟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众所周知,而男性,在性别平等这话题上,往往是作为需要打倒和推翻的角色存在。诸如“直男癌”“妈宝男”之类的词层出不穷,然而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是什么把男人变成现在这样?表面强大甚至刻意在压迫、贬低女性的男人们,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坚强和无懈可击?        这部纪录片揭露了一个我们早有意识,却很少正视的事实:性别偏见对男人的伤害不比对女人的小。        虽然纪录片拍摄在美国,但很多道理放在中国也适用。        这个社会充满了刻板的性别印象:男人要很man,而“男子气概”这个虚无的概念,被具现化到到了三个方面:擅长运动或打架,有钱,受女人欢迎。我们看的主流电影里充满了这样的形象:一身肌肉的超级英雄,挥金如土的华尔街之狼,左拥右抱的花花公子。当然还有三者兼备的,比如能打架又有钱还一集换一个女主角的007。这样的男人确实有魅力,然而作为一个“大写的人”,他的优点绝不仅仅是这三方面——他可以擅长跳舞,可以是个学术高手,可以感情细腻温柔体贴,甚至可以擅长化妆(Kevin老师举起了手)。而这些优秀的人的特质,被排除在了男子气概之外。        影片里提到一个调查结果——对一群男女孩的个性做采样,假设“绝对女性气质”为最小值,“绝对男性气质”为最大值,画出分布图。两个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和方差相当接近,而两个分布重叠的面积有90%。这说明大部分男女,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上都是类似的,并没有真的二元化的差别。我们看到的男人和女人如此不同,是因为社会刻意让男孩子更具男性气质,而女孩子更具女性气质。        这样的后果是,我们的男孩子们,从出生时的多元化个性化,逐渐被培养成单一的样子。然而怎么可能所有人都一模一样呢?那些生性安静感性的人就会受到霸凌,因为他们不够有男子气概,是个“娘娘腔”。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从小学开始,强势的Alpha male成为领头羊,而跟他们(或是整个社会)想象中不一样的男孩子们,则饱受孤立和排挤。我们总用强者为王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却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要把“强者”定义为符合狭隘的男性气质的人?喜欢读书的人,喜欢跳舞的人,他们的优点同样无法取代,我们为什么不去认可他们?        因为长久以来,“不够man”的男人从小就饱受欺负,男孩子们自然会想着说,“我要变得更有男子气概”。这样能得到朋友的认可,能事业有成走上人生巅峰。影片里采访了好多青少年——其中一人瞪着迷惘的眼睛说,“我小时候长得萌,经常被人说娘娘腔。于是我只好去打篮球,成为队长,并且跟啦啦队长搞在一起。好了,所有人都喜欢我,但是我特么根本不喜欢运动也不喜欢啦啦队长啊!”他们忍痛剪裁自己的个性,把自己塞进名为“男子气概”的盒子里,总觉得这是成功必经的痛苦。然而这样真的能把他们变成更优秀的人吗?        过于狭隘的男性气质,让男人们无法自由地敞开心扉。多愁善感,善于倾诉,这都被归到了女性气质去。那些经典的银幕硬汉,哪个不是酷酷的,说话不多,遇到大事与其废话不如打一架?男孩子过了十岁,就被教育说不要在别人面前哭。遇到烦恼,女孩子们会找闺蜜倾诉,而男孩子们多半憋在心里。这样长大的男孩子,表面上变成了个坚强的人——而事实上,他内心孤独、不善交流,痛苦得要死。感情总是需要有出口,如果无法说出来,一些男人就选择付诸暴力。美国的男性犯罪率比女性高,仔细一看,喝高了打砸抢的,抑郁了开枪扫射的,打老婆的比比皆是。并不是男人比女人更邪恶,而是很多人在事情没有变坏到最后一步之前,选择了沉默沉默再沉默,既无法开口倾诉,也不能寻求帮助,最后只有爆发。        影评里采访的一位父亲说,当有一天,他儿子对他说爸爸我爱你时,他感动极了。他自己年轻时,并没有被鼓励表达感情,和父母的关系也并不亲近。直到成为父亲,他才从儿子身上看到了他自己没有的那些东西——坦率、直接的沟通,大大方方地说爱。如果说每个男孩子都曾是这样的小天使,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把他们变成一块沉默的石头,为什么要让男人们独自站在孤岛上呢。男孩子们,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坦率地去表露感情,甚至承认自己的脆弱——这些一点也不丢脸!相反,它会让你更自信更坚强——当你认可了你就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当你不再带上社会给你的面具时,你会从手中感到力量。因为此时再也没有人能否定你。        而作为女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男人更包容一些。在观影结束后的讨论里,有人问制片人,女性应该怎样让身边的男性走出“典型男性气质”的阴影?制片人说简单啊,最起码你要做到他哭泣的时候别嘲笑他不够有男人味。男孩子们在异性面前总喜欢展现自己坚强厉害的一面,然而,一旦他们流露出一点脆弱,请不要嘲笑或贬低他们。相反,这是他们最勇敢的时刻,离开了刻板的所谓男人味的形象,给自己的心打开了一扇门,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事情啊。        至于那些更勇敢一些的男性——敢在这个允许女人穿裤子却嘲笑男人穿裙子的社会里,坚持做自己,不被所谓男性气质束缚的男人们,给他们点一百个赞。穿女装也好,当幼儿园男阿姨也好,做全职先生也好,带小孩也好,只要是他们自己喜欢的路,认真地走下去,就值得肯定。某种程度上,他们真的比一些强撑硬汉的男人要勇敢许多——研究表明,一些男人之所以强烈地反对女性气质、嘲笑所谓“娘娘腔”,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办法达到他们所向往的“真正的硬汉”,只能通过拼命去除女性气质来体现男子气概。然而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才不需要这一点哦?周杰伦也大大方方地穿粉红色,马克·扎克伯格照样休两个月产假带小孩。没人会因此就否定他们是成功的人。因为男人,在他是一个男人之前,首先是一个人。遵从内心走自己的路,承担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哪怕这些看起来不那么man,又有什么关系。作为一个人来说,这已经足够顶天立地。        发散了那么多,回电影。这部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它点明了很多我们忽略的事实,作为了解性别偏见和平权对男性的影响来说,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影片里最赞的地方就是有非常多的采访,各个年龄层的男性,各种族裔各种取向都覆盖到,看到这么多不同背景的男人说着同一个困扰,真的非常震撼。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事实之外,影片推出的一些结论过于片面(也许是为了加强震撼力?),但不影响观看。对于不是很了解这个话题的小伙伴来说,能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于那些认为女权是只属于妇女的话题的人,我更要推荐这部电影,因为女权即是人权,性别平等对男人来说同样重要。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