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综艺 《是真的吗》

是真的吗

类型:综艺大陆2013

主演:陈蓓蓓

导演:内详

剧情介绍

《是不是真的》是央视财经频道2013年开发的大型互动验证节目。节目首创网台联动新方式,携手电视观众和广大网友,寻求通过各大新媒体,对网络谣言进行专业验证和权威实验,为中国人民寻找真相。每期节目由脱口秀、真相视频调查、现场真假实验、嘉宾猜真假游戏组成。它将新闻调查与娱乐、脱口秀元素相结合,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

2019.2.06更新

原剧评请往下翻。

隔了几天,今天早饭期间又翻到了这个节目。刚好碰到一个看似与物理相关的"命题"。抱着一丝"可能并不是每期节目都很差劲"的希望,一边吃早饭一边又看了一下对如下"命题"的"判断真伪":

旋转的陀螺能准确击破气球,是真的吗?

这个节目的通病应该是从来没变过了——一开始只扔给观众一个在无任何附加条件下不能判断真伪的所谓"命题",后面用有外加奇葩附加条件的方案来"探究"这"命题"的真伪性。(探究,命题这些词我选择给它们加上引号。因为节目组违背科学精神的做法让我实在不想用这些词语来描述)

作为中二本能,我的第一反应是陀螺是哪种陀螺。是公园里老大爷们健身用的无棱角陀螺,还是"奥迪双钻,我的伙伴"这种有许多尖锐凸起的陀螺。很显然后一种更容易破坏气球。后面节目组使用的道具是前一种。

作为专业本能,我的第一反应是节目此次要科普什么。毕竟上次我写出来的两个例子,不论科普方法有多么的令人失望,起码还是都有想要科普的原理在其中。

首先说到陀螺,对有大学物理/高中物理竞赛基础的人来说,角动量,进动,章动这些概念可能会在脑海中优先出现。但很显然这些相对专业的词汇太"脱离群众",要做科普应从常识和现象入手,比如(后面主持人也简单提到的一句)"转的越快,陀螺越稳定"。

其次,是关于如何"击破"。如果陀螺与气球处于同样高度,依靠陀螺侧壁的高速旋转摩擦气球表面使其破裂,倒也是有可能的。科普气球的表面张力似乎有可能,从摩擦力角度来稍作解读,也会很有趣。不过如此这般,气球的位置就需要更加固定以便容易破裂,这也没关系,毕竟可以后续追加条件嘛。

嘉宾跟观众提出了另一种击破方案,是依靠陀螺较为尖锐的下端去撞击气球使其破裂。这自然是一种"简单粗暴"且较为有效的方法。一方面陀螺的下端面积相当小,因此压强很大,即使是直接从高空坠落,让气球破裂也已经较为容易了(节目组没说如何发动陀螺,也没说不可以用外加方法来固定气球,稳定陀螺运动轨迹),再加上旋转,更是可行。

但一方面,这么操作相比用侧壁击破气球难度降低不少,另一方面可科普的东西也不如前一种多。再者,如果只是想要科普压强,重力势能等等,完全没有必要用旋转的陀螺这个道具。

这个方案起初被嘉宾当做开玩笑而提出,也被主持人用略带嘲讽的口吻调侃,其中有这么一句,大概是问嘉宾(你提的这个方法是很有意思,但)你怎么能让陀螺准确撞上气球?嘉宾也以玩笑回应说通过大量训练。

那么按照正常的逻辑,节目组一定会通过一种有别于这种互开玩笑时提出的方案来击破气球,于是我对节目组将使用侧壁击破气球的方案深信不疑。

到了实验时间,女主持人告诉大家,气球在一个高台上,陀螺在离高台6米远的地面上。此处为了节目效果,播放了一些观众与嘉宾疑惑"陀螺要飞过去吗"的反应。

我懒得拍照片,这里也只好简单描述一下后面的操作。

找来一个大爷,提前在陀螺下端缠上与高台相连接的线,用杂耍的方式发动陀螺,操作陀螺一边旋转一边沿着线朝高台前进,到接近气球时抖抖线,让气球跳起来,用下端撞击气球,气球破裂。

大爷杂技的难度与观赏性先抛开不提。

这与嘉宾开玩笑说的方案有什么区别??

我管你前面有多少花里胡哨的操作。最后还不是用陀螺下端去撞击?

后面主持人又让大爷挑战15米远,像是又变成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不可能"的现场。

那么要科普的东西呢?压强,重力势能很自然可以科普,另外,大爷杂技操作中,旋转的陀螺沿着绳子前进,这其中的物理学原理也可以拿来科普。

可是接下来是这么发展的:

女主持人问大爷:你觉得你是怎么做到的?

大爷说:持之以恒的训练。

掌声四起,变成了励志节目,主持人点评"成功绝非偶然",开始探讨大爷为什么要练习这么件事。

???????????

"是真的吗"节目定位是什么?趣味小实验的科普类?破纪录的挑战类??讲故事的励志类???

三方面一个都没做好,不伦不类!

另外,刚才你们当玩笑看的嘉宾说的"多加训练",现在又当成了至理名言??自相矛盾,可笑至极。

我不否认大爷的技术,大爷的精神。如果作为"出彩中国人","挑战不可能"什么的节目,一定非常精彩,与节目的主题也非常相符。可是放在"是真的吗"这里,配上一个简简单单"旋转的陀螺能准确击破气球"的所谓"命题",对不起,出门左拐,你来错地方了。

一番煽情后,女主持强行总结:旋转的陀螺能准确击破气球,是真的。

如果改成:"找来一个大爷,提前在陀螺下端缠上与高台相连接的线,用杂耍的方式发动陀螺,操作陀螺一边旋转一边沿着线朝高台前进,到接近气球时抖抖线,让气球跳起来,用下端撞击气球,气球破裂。是真的吗?"

还行,但其它问题又出来一堆。情况与原剧评里两个例子有些相似,可以参考。

这节目组已经没治了。如果碰巧再看,遇到更无下限的物理"命题",再考虑更新。

后面男主持稍微提了提一些科学现象,比如陀螺转的越快越稳定。

可是这都挨着吗?跟你那励志的一套都挨着吗?观众们了解为什么陀螺沿着线走掉不下来了吗?

听说这个男主持是中科院研究所出身。

如果是真的,讽刺性可太强了。

☆☆☆☆☆☆☆☆☆☆☆☆☆☆☆☆☆☆☆☆

星型分割线。对这个节目里的物理"命题",即使满星是20颗,我一颗都不想点上颜色。

以下是原剧评:

本人中科大物理系学生。过年陪家人看电视,偶然看到了这个节目,初感觉是似乎还可以,但一期节目尚未看完,对此节目已经是失望透顶。想不到央视所谓的"科普"节目居然也有这么无下限的。 生物,医学方面的题目我不便多作评论,对于这个节目里的物理相关"命题",我还算有些话语权。 先举两个例子: 1."命题"是:倒置后桶里的牙签也不会掉下来,是真的吗? 这个命题在没有任何外加约束的条件下,是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的。 节目提出了一种方法,给桶改造了一下,让它能被一个电钻驱动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让牙签掉不下来,于是得出结论:倒置后桶里的牙签不会掉下来是真的。 把观众当傻子呢? 这节目的逻辑是:我找到了一种方法,倒置后桶里的牙签不会掉下来,那么这个说法就是真的。 那我是不是同样可以说:我只要找到了一种方法,倒置后桶里的牙签掉下来了,那么这个说法就是假的呢? 而且让牙签掉下来实在太简单了,我们都不用动手,节目里有嘉宾已经实现了"倒置后桶里的牙签掉下来了"。 不讲明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很难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 桶是什么桶?牙签放几根?桶是什么形状?大小如何?牙签用什么材料?长短如何?倒置桶的速度有什么要求?倒置完我能甩两下吗?…… 什么都没有限制,这个"命题"本身就有无穷多种解释。 这就好比我问你"生物是黑色的,是真的吗?"你找来了一个非洲兄弟,以此证明"生物是黑色的是真的"。我可去你的吧。 况且我让牙签不掉下来用你这么麻烦?还电钻?我用胶粘几根牙签贴在桶内壁,或者我给桶加个盖儿,倒置一下是不是也掉不下来? (当然你要钻牛角尖说盖儿上有洞怎么办,胶不黏了怎么办……我这里是懒得详细设条件了,明白人一定能明白我什么意思,再说你这会儿知道追加条件了,你先给节目里那个方法找找茬儿去)

顺便一提,即使按照节目的方法,在桶内牙签转动尚未达到稳定时倒置,牙签一样会掉下来。

即使等它稳定了,倒置后我用力甩一甩手,牙签还是有可能掉下来。 2."命题":不触碰能让金属片旋转起来,是真的吗? 节目为了科普磁现象,通过制造变化的磁场来让铝片转起来了。后面还有一个简易交流发电机的小实验,很简单,上过高中物理的都能明白道理。 我想问的是:"不触碰"是怎么定义的?按照节目的想法,应该是指人体不直接碰到金属片。 那么好,我有成堆的方法实现这件事。 方法一:找根线固定到金属片上,拉着线让它转 方法二:金属片放在椅子上,我转动椅子,金属片同时也转动了 方法三:如果金属片较轻较小,我对着金属片吹气也行 …… 上面几个方法你们可以找茬儿说,是通过某种媒介实现的。比如线,比如椅子,比如空气。 那么央视的方法同样是通过磁场这一媒介实现的。也是有媒介的。 当然,即使不加媒介,"不触碰让金属片转起来",也能做到。 金属片放桌上,我绕着桌子走路,金属片是不是相对于我在转动? 更简单,金属片只要在地球上,它是不是在绕着太阳转动? 通过这两个例子主要想说明的是,我相信节目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科普离心力,科普磁场。 可惜采取的方法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不仅没有做好科普,同时在用节目组的强盗逻辑来误导观众。 稍微做点改变,比如用第一个例子来顺便科普一下科学的严谨性,用第二个例子来顺便科普一下相对运动,是不是就好多了? 本来还想说更多的东西,比如题目解析的不专业性,为制造节目效果做的夸张剪辑与后期,但写到这里实在不想多说了。 就到这里吧。

嘉宾操作,倒置后桶里的牙签掉了下来节目"按网友提供的方法"费劲改造的桶高速旋转,"实现了"掉不下来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