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战争片 《提图斯》

提图斯

类型:战争片意大利1999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杰西卡·兰格 安古斯·麦克菲登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马修·..

导演:朱丽·泰莫

剧情介绍

罗马帝国的大将军提图斯·安东尼卡斯与哥特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后除了他的四个儿子外,其他人都被杀了,但他们取得了胜利。长子卢修斯提醒父亲,应该在仪式上牺牲敌军俘虏来庆祝胜利。提图斯采纳了他儿子的意见,从被俘的哥特女王塔莫拉和她的三个儿子中选择了塔莫拉的长子作为祭品。失去儿子的塔莫拉发誓要向提图斯报仇……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Hopkins和Lange的出演,但似乎反响不大,在碟市上也一直不太好找,即使看见了也没有太多的注意,只是这一次正好碰上减价,才买了回来。三十晚上,为了抵制那足够让人变成老年痴呆的春晚,躲在另一个房间里看碟,轻松地看完了僵尸肖恩,想找部气氛不同的电影来调剂一下气氛,恩?刚好就把这部Titus放入碟机。在鞭炮声中,我伴随着这部电影走入新年,半晌说不出话。莎翁的原作我没有读过,具体的剧情设置是否一样我不清楚,但主线肯定是一样的,罗马大将Titus战胜哥特人后,将哥特女王的长子作为祭品杀死,并回罗马后拥戴一个昏庸的王子做了皇帝,一心复仇的女王勾引皇帝,做了皇后。而Titus要把女儿嫁给国皇帝,他的儿子不干,Titus在忙乱中杀死了一个儿子。随后,女王的仆人和情人摩尔人阿龙唆使女王两个儿子在狩猎中杀死了Titus女儿的未婚夫并强暴了她,还将她舌头割去双手砍断,并将杀人罪名推到Titus两个儿子身上,Titus在阿龙的欺骗下,想用自己的一只手换儿子的命,结果只换了两颗首级.Titus仅存的长子逃走了,征集了哥特军队来复仇。而Titus诱骗杀死了女王的两个儿子,并且在最后的宴会上成功地杀死女王复仇,但自己也被皇帝杀死, 皇帝则被Titus的长子所杀,Titus之子成了罗马的新皇帝。
原谅我不太好的表达能力,不知道以上的剧情有多少是改编后的结果,但想必梗概还是一致的,否则演员们不可能念出那些“莎”味十足的古英文台词。看上面的剧情,大家可以看到,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杀死”,据不完全统计,在片中仅有名有姓的人物,死于非命的就有11人之多!不知道是否是莎翁作品中死人之最,且没有一个是正常死亡,说这是一部血腥的电影也丝毫不为过。
但这不是关键,以上我的描述可能还会让各位以为这是部中规中矩按照原来剧本排的传统史诗电影,那倒也没什么了,即使拍得再出色,一大半还得归功于莎翁。但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一种颠覆。片头是个在自己家厨房的漂亮男孩正带着暴力倾向地用一群玩具进行战争,但门打开后,外面是古罗马的斗兽场,他被高高举起来。这时更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一群穿着罗马战袍的战士们开着摩托车和装甲车进场了!而这个看起来很现代的小男孩直到影片进行到一大半时才有台词,其余时刻一直作为一个无语的旁观者出现在每个血腥的角落。而他,居然是Titus的孙子!
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这样的表现手法,都让人目瞪口呆:想象一下,开着高音喇叭竞选的王子,听着重金属玩着电玩的年轻人,以及后来哥特兵团酷似纳粹德国的装束……在一派后现代的颓废与古典的悲剧气氛中进行的歌剧。感觉像是两个被解构了的世界在一个妄想狂中的重组。想说点什么,但又发现根本说不出来。
还是来谈一点吧,仅仅就形式上而言,女导演Julie Taymor已经玩到一定水平了。不仅仅是那种带着躁动的画面质感和不断出现的有着强烈精神分析学倾向的梦幻场面(比如女王
长子被屠时,影片没有正面表现,而是在森严的音乐中将被肢解的一座塑像的部位逐一呈现,最后出现一完整雕像,但心脏处被挖出一道伤痕),这些可谓见仁见智。但她在画面描绘中对古罗马社会注入的后现代工业社会独有的空虚感并与环境契合得很完整,即使是喧闹的场面,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让人欲哭无泪的伤感,比原著更多了一种悲天悯人。比如当Titus受骗,献出自己的双手后,来报信的是辆类似小丑巡回演出的小车,两个小丑唱唱跳跳,但大幕揭开后显露出的两个人头和一支断手使周围彻底安静下来。那一刻的感觉就好象“Brazil”中那个报信的歌女一样,充满了一种荒谬的真实,而此时的Titus却笑着接受着一切,更切合了这种闹剧中的悲伤气氛,那种剧痛后的近乎崩溃一下就显现出来了。而之前的那场戏,Titus一家站在十字路口,孤立无援地念白,周围凄凉一片,淡蓝偏黑的色调,让人联想起了Eliot的“荒原”。这样的环境设置也正符合Titus的内心,痛苦得到了空芜,但仍然有理智,仍然有家人在身边,他还带着希望。而到了前面提到的场面,捧着儿子首级的Titus只是为复仇而活了,那开怀的笑更让人不寒而栗。讲到主题,复仇是少不了的。但我想导演可能更愿意表现一种宽容,这种宽容不是正面的,更不是说教式的,而是通过无情的杀戮体现出来。影片中几乎没有一个清白的人,每个人的手上都沾着别人的鲜血,只是多少问题。说到这里,阿龙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必要重点提一下。他是个摩尔人,他是个奴隶,他又是女王的情人。某种意义上,女王为子复仇,情有可原,Titus杀死俘虏,也不能说是很重的罪过,皇帝昏庸但不是恶毒,但这个阿龙,却几乎是彻底的一个坏人,为了坏而坏,正如他死前说的,他只可惜自己不能活着来做更多的恶,他只为自己身前做的善事忏悔——如果有的话。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却情不自禁对这个角色充满了同情,尤其当他毫不露怯地和Titus长子对质时说出的“羞耻?你们不是说黑人永远看不出脸红吗?”简直可以看作是与“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刺我,我也会流血”一样经典的对于种族歧视的反抗的台词。对于一个从小被蔑视被侮辱的人来说,一旦获得权力,那意志必将因此而膨胀,为所欲为。阿龙就是这样的。所有的悲剧他都几乎有插手,但不应将他视为完全的凶手,每个蔑视过他侮辱过他的人都同样有罪。虽然,阿龙一生作恶多端,但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我清楚地看见他的平静和安详,尽管口头不承认,但我想,他已经真的有些忏悔了,因为他看见了自己的孩子——这曾经被他作为自己罪恶沿袭的载体的小生命,被安静地抱在一个白人孩子手中。阿龙是属于悲剧的,仅仅从他的命运来说,完全可以看作一个反英雄形象。虽然戏份不很多,但这个角色十分出彩,几乎夺去了我全部的眼球。很奇怪,在这个最不可能会宽容的人身上,我却看见了宽容的影子。而在Titus、女王因复仇而血红的眼中,我看不到任何的怜悯。包括Titus那几乎一尘不染的女儿,她为自己的骄傲得到了惩罚,虽然这惩罚太重了。而女王那两个儿子,我更愿意将他们当作婴儿,即弗罗伊德的本我,懵懂的,幼稚的,罪恶不是他们的本义,在那两个孩子眼中,不过是场游戏。而阿龙是他们的老师。
虽然充满了传统戏剧的二元对立,但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善和恶,只是一群背负着罪责的人在徒劳中增添着手上的血渍。在杀戮中开始,在宽容中结束,所有人都是迷途者,当他
们走过时,只留下背后11座坟墓。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