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仑礼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

类型:仑礼片美国2012

主演: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导演:马修·艾克斯

安琪云1

安琪云2

剧情介绍

本片跟随记录了素有当代行为艺术祖母之美誉的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瑞娜middot;阿布拉莫维克(玛瑞娜middot;阿布拉莫维克MarinaAbramovic饰)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大型回顾展MarinaAbramovic:TheArtistIsPresent的全过程。该次展览中,艺术家曾经最著名的几件行为艺术作品通过受邀的30位年轻当代艺术家重现,而玛瑞娜middot;阿布拉莫维克本人则在对艺术与人类无限的追逐反思中再次创作了一件惊世骇俗却又动人心扉的行为艺术作品。同时本片还回顾了玛瑞娜middot;阿布拉莫维克与曾经的灵魂伴侣Ulay之间的爱恨情仇。而Ulay与玛瑞娜在表演现场的和解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nbsp;  本片获得2012年圣丹斯电影节、2013年美国独立精神奖等多项提名,并夺得201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Part 1“只有一个问题十年来没人问过我:为什么这是艺术?从我开始表演就有人这样问我,那时我很受不了;现在反而希望有人问我,但没人再质疑这是艺术了。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他们终于明白或者假装明白了。若你19、20岁时另类,29、30岁时另类,50岁60岁仍然可以另类,但很抱歉,我现在63岁,不想再被当作另类了。”自行为艺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以来,人们对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那些试图自残或者向人施暴的人,真的是在搞艺术?那些疯疯癫癫、看起来总有点儿不正常的善男信女,真的是艺术家吗?没人知道。或者有人知道,但谁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一直以来,裸体、血腥、暴力等诸种诡异阴郁的表现形式让行为艺术难登大雅之堂,难与绘画、戏剧、舞蹈、音乐等等高雅艺术等量齐观;换句话说,就是“另类”。不过无论如何,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就踏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走在了所有行为艺术和行为艺术者的最前端,而且一走就是几十年。玛瑞娜出生在一个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被军界奉为英雄;母亲从小对其进行军事化教育,甚至半夜把她叫醒纠正她的睡姿。之后,玛瑞娜离开了南斯拉夫,在世界各地流浪,长期居无定所,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等地,最终定居美国。从小缺少父爱母爱和巴尔干半岛长期的战争局面为玛瑞娜一生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正如她自己所说,“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离乱痛苦的早年经历使她深切的意识到个体与自身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所有这些矛盾,最终就展现在了玛瑞娜的全部创作之中。行为艺术本身并不晦涩;它直接展现冲突,用表演者自身的肉体和外物发生最激烈的对抗,从而表达最直截了当的观点和想法。而在这之中,有趣的往往是观众。当行为艺术者真实地、毫无恶意并且赤裸裸地站在人们面前时,当他们希望展现的所有东西其实就是人类自身的异化时,他们却赤裸裸地被观众异化了。人们嘲笑、不解,带着鄙视甚至恶意对其评论,对新的艺术形式毫无所觉,也对其实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嗤之以鼻。他们在干什么?人们这样问道。也许这个问题还是玛瑞娜率先提出的。二十年间,玛瑞娜既是在创作,同时也是在挣扎。她让尖刀在自己的指尖飞舞,让自己置身在五芒星所围成的大火之间近乎窒息,把72种工具放在观者面前任人摆布自己的身体,让性命无时无刻不处在高度危险的状态之中。她试图表现痛苦,也表现超越痛苦,但最终又超越不得。这些既关乎艺术,也关乎生活;有那么几次,她甚至马上就要脱离苦海,几乎要和痛苦二字说再见了:乌雷的出现使她感觉自己找到了另一半灵魂,使她对生活充满了渴望,使她深深陷入爱情之中,使她可以沿着长城行走几千公里和乌雷相会。然而命运弄人,抑或是痛苦永恒,《情人—长城》成为了玛瑞娜和乌雷恋情的葬礼。自此,玛瑞娜必须学会包装自我,必须学会独自生存,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幽默来面对世界的滑稽——她做到了。而在2010年这个节点,她必须独自面对已经过去的几十年岁月,对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一个大胆而彻底的总结,并“引导历史”向年轻艺术家迈进。Part 2“克劳斯•贝森巴赫一想到‘艺术家在场’这个标题,我当下就觉得好像命中注定。艺术家在场,无路可逃。”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还有玛瑞娜本人,构成了20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厅的全部展览内容。“艺术家在场”,本身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同时也极其危险的尝试,因为这种尝试一旦失败,63岁的玛瑞娜就将晚节不保;同时,如此近距离和观众直接进行面对面接触给安保造成极大困难,一旦出现问题,在场安保人员根本无法保证艺术家的安全。但正如玛瑞娜自己所说,“艺术家在场,无路可逃”。这似乎象征着一种宿命,似乎行为艺术表演中的观演关系最终确定无疑地指向了这种全无防备的直视,指向了三个月的静坐和等待,指向了表演者对艺术的热爱和无限的真诚。人们会抱着各种各样的态度坐在玛瑞娜面前,得到某种看上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后离开。他们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凝重,有的释然。不久之后他们开始发现,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并不像之前众人口耳相传的那样恐怖暴力、鲜血淋漓;在绝对的平静和冥想状态下,人们甚至开始看不到表演者玛瑞娜本身,而是在玛瑞娜身上和眼中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两个月之后,玛瑞娜移除了摆在她和对视者间的桌子,只留下两把椅子和她自己。距离如此之近,交流如此直接,人们已经没有必要再掩饰什么,也不会掩饰什么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将近一百万人来到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天都有人在博物馆门口彻夜排队,为的就是能和玛瑞娜有哪怕十五分钟的短暂而真实的接触。观者在渴望什么?他们又得到了什么?这种极度私人化的情感体验肯定不可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但也许是凝固下来的时间,也许是比起漫漫人生近乎不能再短的瞬间理解;更何况,坐在对面的仅仅是个陌生人。直到展览最后一天,中厅人山人海,当玛瑞娜完成最后一个对视,所有人对她抱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时我们才得以确定,人们得到的其实是同一样东西,那就是在快节奏社会生活当中,十几、几十年异化后久违的真诚。我猜,这时的行为艺术终于开始为人所理解了,而这种理解再也不是玛瑞娜所说的“假装明白”,而是真的明白了。几十年的“电话、电子邮件、传真、信件”在这一刻终于换来了近乎可以称为“不朽”的成果,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也终于可以不再被简单视为一个另类。更或许,几十、几百年后,当人们开始谈论古代艺术家的行为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场”将成为为数不多的真正让人深刻体会到人类异化并成功使人们走出这个怪圈的伟大作品。这正是玛瑞娜、行为艺术和人的境况的“三位一体”。果敢、坚持,从未缺席,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伟大之处。艺术家在场。在场的艺术家除了玛瑞娜,还有乌雷•赖斯潘。当乌雷穿过那些满是自己足迹和回忆的玛瑞娜历史作品展区,掠过那辆两人曾经同住五年的铁皮车,最后坐在自己曾经的恋人对面,玛瑞娜用了半分钟,流尽了自己半生的眼泪。艺术家终于在场,可时间却又在他们身上,汹涌地流逝了。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