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剧情片 《一定要抓住》

一定要抓住

类型:剧情片韩国1970

主演:白允植,成东日,千虎珍,裴宗玉,赵达焕

导演:金洪宣

安琪云1

安琪云2

剧情介绍

电影讲述了追踪未结案事件凶手的故事。杀人案再次发生,犯罪手法竟然与30年前一起未结案事件一模一样。非常了解小区的老人和非常了解事件的前职刑警用直觉与感觉开始追踪凶手....

好电影 之前一直说韩国电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类型片和话题元素的利用进入到了僵局,不断地翻炒那套东西,在类型片的基础上找政治黑幕、二战抗日等等煽动性的因素来吸引观众。 几乎所有国家的电影产业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比如泰国大概十年前一股恐怖片的火烧过之后沉寂了很长时间,最近才出现《天才枪手》这种商业电影的典范作品,或者香港在武侠片和黑帮片玩到底之后的困境。 今天一口气看了两部韩国电影,《一定要抓住》和《犯罪都市》。两个片子都是门槛很低的商业电影,也都是韩国老一套的犯罪、悬疑题材,《一定要抓住》讲的是时隔30年之后的连环杀人案,《犯罪都市》讲的是黑帮火并和警匪对决。 两者都有很好的杂糅性,前者尤其明显,包括社会阶层的政治问题、凶杀犯罪、小善小恶的处世哲学等等;后者掺入了朝鲜、中国、韩国之间的国家和种族因素,还隐隐有些警察与黑帮之间的生存关系,同时两者都包括走心的情节和笑料的调剂。 不过这些杂糅说到底也都是边角料,真正说这两部电影好,还是树立了漂亮的人物,并且组合产生了吸引人的故事。 这两部电影另外一个打动人的地方是其中的演员。《一定要抓住》里的成东日和《犯罪都市》里的马东锡都是韩国电影的万年配角,都是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找到了各自在电影里的位置。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的韩国演员,是《哭声》里的郭度沅。 这种感动甚至不比电影本身弱。 主流人物 姑且算这两部电影有三个男主,三个人恰恰都是能在全世界产生亲切感的主流人物。《一定要抓住》男一是一开始自我中心但善良的老头,在故事经历中懂得与人为善,男二是执着追逐30年前连环杀人案真凶的退休警探;《犯罪都市》是集暖男与硬汉于一身的重案组基层领导。 (这里面给我触动最大的角色是《一定要抓住》的男二,其实只是用了一些并不罕见的套路,但是塑造了一个非常非常棒的人物,非常动人。) 这三个人物的属性和行为就定性了整个电影的基础,不论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人都会从中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共鸣,以及对他们必然性的认可。(起码不反感) 人物是由主创创造出来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主创必然受到所在地的文化影响,因此一个人物必然会反映出主创团队所在国家的国民性。 国民性和普世性的融合度,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甚至文化地位的核心标准。 举个例子,观众在看优秀的好莱坞商业片的时候,首先的想法是「这人真牛逼」,是对角色产生了认同。好莱坞之所以对李小龙、成龙、周润发产生了认同感,首先他们所塑造的人格都是带有反抗性或挣扎性的,会被理解,其次都有耀眼的动作场面,这是产生带入的。 反过来,老一辈人对港台和好莱坞电影的接受度相对较低,根本原因就是对人物的认同度低。我爷爷在看一部香港爱情片的时候(十多年之前的事情,想不起来是哪部了),评价是「啥玩意,这俩人刚认识就啃上了。」老一辈人无法理解这种事情,当然会产生本能的方案。接吻这个例子是文化属性上的,在人物上同样会是这种情况,在我爷爷看那部爱情片的例子里,他认为那个男角色是流氓,那个女角色很放荡,对人物非但没有认同感,甚至有反感。 如果我爷爷那种观众是中国主流观众,那么那个电影生产国的所有电影,想要在中国成功就都会很难。语境不一样,相互之间没有认同感,说什么都是白扯。让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人崇拜孔繁森,那是很扯的事情。 很多国家存在这种问题。愈演愈烈的是日本,要最大限度释放内心不论美或丑想法的生存逻辑,这同样不容易被接受,所以中国甚至根深蒂固认为日本有「变态文化」,而那还只是以往,现在的日本的宅文化已经越来越像他们的自娱自乐了,他们会接受一个窝窝囊囊、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角色,但其他国家的主流观众是不会接受的。 香港电影从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走向衰落,75年之后出生的优秀演员凤毛麟角,很难想象像黎耀祥这种怎么看都会平平淡淡下去了的龙套型演员,竟然成了无线的台柱子。而杜琪峰甚至压根就没怎么用过75后的演员做主角。张家辉、林家栋、任达华、黄秋生、吴镇宇这些现在香港电影的中坚实力派演员,几乎都是在35岁之后才被发掘了潜力。为什么会这样? 香港的主流观念是家庭至上,对年轻人的默认认知是冲动、无脑、傻傻的,越长大了之后才重家庭,才有了智慧、有了大局观。以至于所有影视剧作品中的年轻男性都是废柴型,甚至愚蠢没脑子。都不要说美国观众,这种角色出了香港,连大陆人、台湾人都很难接受。 本来被视为无线未来希望的吴卓羲扮演了大量这种角色,到现在让人一看他就觉得是个二愣子,黄宗泽、林峰让人一看就觉得轻浮。前几天刚刚看了个90年代的小众电影《逆天者》,里面李泳豪那个角色也是典型的二愣子年轻人。本来这部电影的从文本型来讲是很不错的,但是这个角色如此让人憎恶,以至于整个电影的观感极差。 我们是能从一个国家的电影里看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形态的,罗伯托·贝尼尼有一部经典电影《猎艳狂魔》,他扮演的那个男主角除了打问号的纯真善良之外,完全是一个一无是处的角色,无能、猥琐、吝啬、愚蠢等等问题占全了。这部电影虽然因为戏剧性获得了豆瓣8分以上的评分,但真正上到电影史里,它的基础是空荡荡的,无法获得真正的认可。 这个角色被塑造出来,很大程度上说明意大利人是接受这种人物的。根据这一点顺延,跟意大利人的多情、开放和无能形象都吻合到一起了,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意大利在二战时会有那么多荒谬行为了。 全世界的主流文化都是跟着美国走的,中国从九十年代其开始对美国产生认同感和学习,一步步到了今天。如果回到九十年代,乔布斯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得到大众崇拜,现在全球互联网这套「失控」、「放权」、「开放」的逻辑在那时也根本不会被认可。 融合并不一定是好的,但是落后绝对是坏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直播网站功德无量,网络游戏功德无量,吃鸡功德无量,好莱坞功德无量,韩国电影功德无量。 香港,活该 上文中说过香港大众创作者对年轻人的默认认知:年轻人就是愚蠢的、冲动的、要付出代价才会长大、有大局观、有智慧的,因此创作出来的年轻人物都是二愣子。 但我们最好别把事情怪罪到年轻人身上,真正愚蠢的不正是那些身为「成熟的人」的创作者吗?在他们的创作下,那些年轻人的愚蠢和冲动甚至完全无因,在无线所有剧集当中,几乎就没有「智慧」这个概念的存在。 香港电影和电视剧今天的落寞,罪魁祸首本来就是那些老家伙,被视为无前途的年轻人,恰恰是最大的受害者。说「艳照门」毁掉了一群年轻演员是不公平的,真正毁掉这些演员的是香港传统腐朽的价值观。 连岳多年前那篇《等爸爸死掉》,那是普世的。 借用寺山修司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你懂吗,老大爷?」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