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剧情片 《纪念品商店》

纪念品商店

类型: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杰米·德拉文,罗莎·吉尔莫,Isabella Pisacane

导演:Anna Mikami

安琪云1

安琪云2

剧情介绍

Amurderabiliashopclerkdiscoversherownfamily'sdarkhistorywhenshe'saskedtosellsouvenirsfromacrimenotyetsolved.

还有一周就要举行奥斯卡颁奖了。

以前写颁奖季影片比较少,对我来说是一种懒惰。因为时间差的关系,往往在我能看到提名影片之前,便已有大量的相关批评已经发表。再加上近几年奥斯卡的口味越来越趋于同质化,提名影片带来的惊喜越来越少,写作动力严重不足。

并非说这些提名作品质量不如往日。从传统美学来说,这些作品都属于上乘之作。只是独特性越来越低,早已固定为一种冲奥式的高级套路。现在,唯有外语片和纪录片还能时不时给人一些新鲜感。

一、奥斯卡口味

今年是奥斯卡的90大寿,好莱坞又相当不太平。提名名单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整风运动,还有政治经济环境,显得又很乏味陈腐。这个90周年典礼怕是很难出彩了。

奥斯卡关注影片对角色的塑造,对文化的解剖,要求有某种现实主义底色。纵观这几年的提名影片,又彰显出奥斯卡开始青睐新历史主义的趋势。每年都会有一批新历史主义倾向的传记片获得提名,比如《国王的演讲》、《林肯》、《第一夫人》,还有今年的《至暗时刻》。此外,诸如《聚焦》、《为奴十二载》、《逃离德黑兰》,以及今年的《华盛顿邮报》这种非传记片,奥斯卡对其的评判也都有着鲜明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然而,奥斯卡的视角永远更关注美国本土电影。这当然是由于它的奖项性质所决定。这些美国本土电影,又以非好莱坞体系为主,即独立电影或大制片公司下的文艺片。像《鸟人》、《聚焦》、《海边的曼彻斯特》均属此类。(当然,还有政治很正确的平权影片)

《三块广告牌》是这一批次里的佼佼者,非常符合奥斯卡的口味,今年它的赢面也最大。严格来讲,本片对冲奥片的套路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和颠覆。然而可喜的是,作为英国人的马丁·麦克唐纳,拍了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国电影。虽然以前我们也看到过很多他国导演对美国电影的精彩诠释,但是马丁这次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影片的电影语言极为扎实,各个环节都非常成熟,几乎没有纰漏——虽然这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骨子里还是奥斯卡电影最熟悉的味道。但是极其出色的剧本,以及深入灵魂的人物塑造,还是相当令人赏心悦目。

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关于愤怒、治安、种族歧视、暴力、南方保守主义等问题。在看电影之前,私以为这又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愤怒控诉,就像《换子疑云》等那样。却没想到,影片并未如此泾渭分明。《三块广告牌》里有两个极具弧光的人物,一个是母亲米尔德丽德,一个是警员狄克森。二人将影片带入古典叙事之外的新境界。

最初看完电影,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这个剧本真的太难了!不仅创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写就之后,如何进行影像化处理,也能看出来既复杂又危险。复杂在于,这个故事里几乎没有功能化的主角,以母亲、警长和暴躁警员最为难写,其次是儿子、前夫、侏儒、广告商这些带有一定功能性的配角,再次是医生、老警员、黑人警长、退伍军人、警长妻子等更具衬托意味的角色,写起来也费周折。危险在于,要如何安排他们的出场?如何让他们在故事中做出令人信服的选择?选择的结果又如何与其他人产生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又如何作用到影片故事上,产生层次感?只消一有偏差,整个故事的可信度便将崩塌。非不是技巧高超的编剧可以驾驭。

因此,本片是典型的“刀刃剧本”。处理恰当,将会让故事和人物犹如刀锋一般,深深刺入观众心中。处理不妥,则会令尖刀伤及自身,带来灾难性后果。从成片看,《三块广告牌》是基本成功的。它并不完美,并不是每个人物都处理得当了,但主要角色的高光表现,直接将影片推进到另一个高度。

二、米尔德丽德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所诠释的米尔德丽德,身上不仅具备强烈的工人阶级属性,同时也具有最原始的、动物般的母性。时而如疯狂的犀牛,时而似脆弱的麋鹿。整个故事下来,我们发现,她实际上是在用愤怒和暴力,去掩饰自己的脆弱无助。这种愤怒所衍生的暴力,不仅外化于举止,更呈现于言语。

她让自己的内心涂抹战妆,抛弃一切理性与温和。在外人面前永远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拒绝,并极富攻击性。这像极了大自然中失去孩子的雌性动物。米尔德丽德用狰狞的面庞,去消解自身无法找出凶手的困扰。愤怒的背后,总是指向某种无能。米尔德丽德只得将獠牙咬向身边关心她(无论这种关心是否真实)、或者并无恶意的邻居。这些人有神父、警长、甚至自己的儿子。

我们常说一种好的人物塑造,要像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揭露心境。本片中的米尔德丽德,是编剧写人的范例。起初,我们只知道她因女儿被奸杀而愤怒。后来,我们知道了她可能忍受着不为人知的家庭暴力。再然后,我们得知女儿之死,与她不肯借车也有莫大关联。她在女儿死前,甚至以诅咒道别:“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强奸!”结果一语中的。

至此,米尔德丽德就鲜活起来了。她成了跳出银幕画框,与我们所处之现实紧密相连的某个身影。影片运用各种对白与闪回,去层层剥开米尔德丽德过往的三个方面,阐释其何以至此——虽然我总觉得闪回用在本片很不高明。无论如何,她的愤怒、脆弱、懊悔、自责、敏感、疲惫,以及如今与人交恶的言行,全都有了立足之地。她纵火警察局的极端行为,也有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再加上麦克多蒙德无懈可击的表演,使这位母亲焦灼的灵魂,自镜头前展露无疑。

三、狄克森

与之对立的,是暴力警员狄克森。起初,他的暴力看似是无差别无缘由的,甚至像极了某种躁狂症患者。他对警长威洛比的忠心服从,令他对工人和广告商出言不逊。直至威洛比自杀后,他甚至把韦尔比扔下了窗户。故事进行到这个时候,多数人都认为狄克森大概是类似于反派的存在。他不断阻挠米尔德丽德的控诉,同时用暴力去骚扰周边的反对者,破坏他们的生活,消灭他们的声音。而从周围人对其种族歧视的评价可以看出,狄克森的黑点还不止针对于米尔德丽德。他就像一个典型的坏警察,没什么破案的本事,却用一身脏兮兮的制服压迫良民,甚至让人怀疑其祖上是不是三K党。

但是影片最大的转折也来自狄克森,这也使得《三块广告牌》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成为影片中浓墨重彩的部分。其实在这之前,镜头便给出了暗示,比如狄克森桌子上一直放着的案宗。

我们看惯了许多情节方面的转折,以悬疑电影居多。然而对于《三块广告牌》这种典型人物驱动叙事的作品来说,正是复杂深刻的人性与情感,造就了影片后段印象深刻的转折。故事中的人物,受到某种启示,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做出与之前相反的选择,产生一系列不同的结果,将个人命运和事件发展,由坏变好,或反之。

狄克森的启示,来自于威洛比的遗书。此刻先不去分析威洛比的自杀和遗书,对故事所造成的罅隙。至少从剧情的结果来看,遗书唤醒了狄克森理智的一面。如此,便驱散了故事伊始便伴随着的刺鼻的火药味,促成了影片后半段截然不同的走向。

狄克森这个人物,实际上比米尔德丽德更难写。稍不留神,就会编排的脸谱化,味同嚼蜡。本质上,狄克森与影片中的多数人一样,是不稳定的,是难以预测的,是极度真实的,并非一种刻板的戏剧形象。米尔德丽德纵然有其多面性,而狄克森的多面性则更立体。他的南方人本性,他所受的教育,家庭,职业经历,影片中都有所指。

与米尔德丽德集中式的抽丝剥茧不同,狄克森的性格和心理塑造更发散,显得较为零碎。他是次要人物,将之戏份打碎,融入到整体剧情中,也是比较常规的一种手法。这就需要观众跟随影片去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狄克森,然后去思考他转变背后的因素。这便与米尔德丽德形成了某种反差的张力。

为了表现狄克森的冲动与暴虐,电影在视听上也进行了风格化的处理。本片绝大多数时间的镜头都隐没于人物和故事中,并没有显见的辨识度。而当得知威洛比去世后,一段四分钟的手持长镜头,一改之前克制的视听风格,配一首《His Master‘s Voice》,去表现怒火中烧的狄克森,化为野兽后的不稳定状态。镜头剧烈摇晃,跟随他步入对面的广告公司,近距离目睹他殴打韦尔比,并将其扔出窗外的一系列暴行。这是狄克森这个角色性格心理背的一次极端展现。

在读过威洛比的遗书后,狄克森这个人物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他找回了自己的理智,变得更有人情味,甚至唤醒了自己的破案头脑,想到用DNA去确定凶手。他也达成了与米尔德丽德的和解,甚至一起上路去实施另一段“复仇”。两人之前的怒目相向,顷刻间化作过眼云烟。这位暴躁的警员,便是支撑影片的另一根立柱。

山姆·洛克威尔无与伦比的表现,对表演细节的处理,都很令人折服。

四、威洛比

警长威洛比在影片中断便死了。他的自戕给整个故事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但是私以为,在剧作上,这个角色后期的发展拖了影片后腿。当然,伍迪的演技很棒。

米尔德丽德的三块广告牌,醒目的猩红背景,配上黑体字,给人视觉上一种压迫的警示。三块广告牌直指威洛比警长的不作为。如果观众此时带入到米尔德丽德的立场,便会设想这可能是一个腐败且无能的警长。

实际上,影片将威洛比塑造的非常高大上,给故事带来了不少正能量。他身患绝症,顾家,对下属非常亲切,受到艾宾镇民的爱戴。除了没有破获奸杀案,威洛比在其他方面并无什么过失。起初,镇上的人还对米尔德丽德报以同情,但当三块广告牌竖立起来之后,人们对这位母亲充满了负面情绪。

威洛比揭示了米尔德丽德愤怒后的盲目。他本不应该成为这位母亲控诉的对象。但是米尔德丽德的怒火早已无法熄灭,只能用大字报的方式诘问警长的不作为。威洛比即便私下找她解释,不一定每件案子都能如期破获,也有许多悬案令人头疼。换来的却是米尔德丽德的羞辱。

因此,他的自杀是影片中最大的事件,是前后故事的分水岭。他的死亡也引出了三封遗书。这三封遗书犹如圣经一般,点醒了处于怒火中的米尔德丽德和狄克森。在我看来,这种叙述值得商榷。没有威洛比的死亡和遗书,故事很可能会朝着更阴暗的方向发展。是遗书改变了整体情节的基调。对于影片主旨来说,自杀是不可或缺的。

但由此带来的,则是叙事节奏上的突进。简单来说,威洛比的遗书作用力太大了,他的死所带来的推动效果太过强烈,一下子便冲刷掉了几乎所有的纠结与矛盾,这很难不让我觉得是否有种投机取巧的嫌疑。其显而易见的功能性,令影片后段的故事有些缺乏过渡。

五、艾宾镇

即便威洛比被刻画的太过正面,较为单一。但是影片显然是想透过这个人物,告诉我们愤怒的失衡,以及人性中的光辉一面。这些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重点在于作者如何述说。

《三块广告牌》将故事设置在一个虚构的小镇中,但是州名却用的密苏里州。我相信这是马丁·麦克唐纳巧思的结果。这种半虚构式的舞台,在营造距离感的同时,又蕴含某种寓言性质。虚构是一种假设,等于在安全屋中创作,规避了许多麻烦。但也别忘了,虚构也是一种泛指,可令所探讨的问题,辐射到更广的范围中去,或者成为某种共有现象的缩影。

艾宾镇是影片的全部场景。这种封闭的场景剔除掉了许多不必要的戏剧元素,从而让观众得以全神贯注于人物与故事。除了米尔德丽德、狄克森与威洛比外。我们还能看到镇上的各色人物。他们或多或少都代表着美国的某个群体。

米尔德丽德的前夫查理,是一名家庭暴力者。美国的家庭暴力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人固然可恨,但也需要我们去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和家庭文化因素。影片并未深入剖析家庭暴力,但还是通过一场戏有力地呈现了其所带来的恶果。查理的家庭暴力行为,不仅让这个家支离破碎,还令米尔德丽德和儿子罗比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情感状态中。

而影片中那名向女主挑衅,并且在酒吧大肆吹嘘自己如何强奸一名女孩的退伍军人,又让人嗅到一丝反战的意味。再结合黑人警长告知狄克森,此人并真凶,因为他在案发时“正在一个到处都是沙的国家服役”,而狄克森却一头雾水。这种滑稽至极的讽刺味道,不言而喻。包括接任威洛比的黑人警长,都有可挖掘之处。

本片聚焦于一个女儿惨遭奸杀的母亲身上,但也别忘了她的蓝领身份。因此,底层对政治的漠不关心,战争所带来的隐隐后患,无法根除的种族歧视,空洞的政治正确,都在影片各处以细节呈现,以闲笔带过。丰富了故事文本,也提供更多的解读角度。

六、自由情感

前面说了,奥斯卡喜欢平权,喜欢政治正确,喜欢新历史主义。但学院派的老头们真正所在意,还是作品对自由情感的表达。

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自由情感和必然情感。所谓自由情感指的是刺激源和这种情感对象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美的本质就在于自由情感。

奥斯卡近百年的评奖历史,证明人性二字,是社会大众和学院派评委最好的共同的趣味激发源。《三块广告牌》本质上切中的恰恰是这一点。剥开表面上充满火药味的故事,本片讲的,就是人们从必然情感过渡到自由情感的过程。

毫无疑问,只要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功能健全的人,都会受到情绪化的影响。而作为单一个体的你我自身的生命体验,也都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只要是一个理性的人就必然是一个感性的人。本片中的各个角色,都有让愤怒扼杀理智的时刻。然而有人也最终找回了自己的理智,没有令整件事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虽然代价是威洛比警世般的自杀,而遗书也让他的死颇有殉道意味。

什么是必然情感?米尔德丽德因女儿之死而愤怒,因广告牌被烧而放火警察局;狄克森因看到广告牌而破口大骂,因警长自杀而殴打他人;牙医对米尔德丽德的鄙视;退伍士兵对米尔德丽德的挑衅;罗比对查理动刀……这些必然情感,在本片集中体现在冲动的暴力上。这些情感暗含着人类中利害关系的一面。这里的“利害”概念比较宽泛,不仅是权力与金钱,还有社会法则(法律)和道德伦理。

与之相对的,米尔德丽德看到威洛比吐血而紧张惊慌,主动感谢并回应狄克森;狄克森在大火中抢救案件卷宗,已失去警员身份却为破案而惨遭毒打,被烧伤却未苛责甚至报复女主;韦尔比给受伤的狄克森送饮料……这些都是自由情感。本片用人物和解的方式,将自由情感的可贵和稀缺性展现给了我们。

自由情感的激发,预示着角色将在未来更主动、更清醒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有可能摆脱痛苦和焦虑的困境。米尔德丽德和狄克森一笑泯恩仇的对视,便是这种情感的最佳注脚。

世俗化的必然情感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大行其道,归根结底在于人性的异化。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造成人性异化的原因,除了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和物质因素(金钱崇拜)以外,还有政治、伦理和文化上的。本片深层次的内核,便是在揭示后三者对人性的异化。

美国电影往往弘扬个人主义的抗争。《三块广告牌》则通过始暗终明,先抑后扬的叙事,提醒人们这种抗争可能带来的另一种结果。因为异化后的人性,我们很难判断它的正当性。米尔德丽德确实有理由用各种方式表达愤怒,这体现了她母爱的一面。但她也确实伤害了不少无辜者,这是盲目和冲动的结果。这种盲目,我们很难说没受到异化的影响。狄克森就更别提了。

不过话说回来,影片其实仍然歌颂个人的自由意志与抗争的权利,但同时也提醒着感性威权的危险。所以,当冲动而暴力的必然情感过渡到理智而自由情感后,我们能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上,体会到这种威权散去后的宝贵情感。当然,相对感性威权,还有一种理性霸权。一旦理性上升到霸权,那么理性固有的光辉也将黯然失色。本片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探讨,就不展开说了。

所以,当影片在一种升华的情绪中收尾后,导演显然是希望点出人性中美好的部分。那三块招致非议,蕴含极端负面情绪的广告牌依然矗立在那里,却再也没有人关心它们了。但是另一方面,米尔德丽德和狄克森,是以去报复凶手为由踏上和解之旅,这仍然是感性驱使下的行为,也难免伴随着冲动和愤怒。他们会不会杀掉那名退伍军人?影片把答案推给了不同立场的观众。而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再反观自身的生命体验,又将做出何种反思呢?

猜你喜欢

  • 正片

    黑处有什么

  • 正片

    愤怒的伦理学

  • HD

    力量密码

  • 正片

    逆温

  • HD

    言语的秘密生活

  • 真爱网

  • HD国语

    巨兽来袭3

  • HD国语

    喋血通臂拳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