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纪录片 《美国与列侬》

美国与列侬

类型:纪录片美国2006

主演:JohnLennon

导演:DavidLeaf,JohnScheinfeld

安琪云1

剧情介绍

剧情简介: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约翰·列农的人生,本片特别关注的是他从一个音乐家转变为一名反战活动家的那段时期。1966年至1976年间,约翰·列农从一个人们喜欢的音乐家转变成为反战活动的和平偶像的全部历程,还揭开了当年美国政府想方设法让列农闭嘴的不为人知...“总有一天,要人们叫我披头。”——五月天我就是为了五月天的这句话来写这篇文章。也许有些悲观,却想追逐一丝理性与清醒的认识。如果你是列侬的fans或者某个骨灰级摇滚人物或者只是全心全意为mayday说好话的迷弟迷妹,那么这篇文章绝对是浪费时间。如果你只是和我一样的泛90人类,游走在摇滚与流行的锋芒间,并且曾经与一个叫做五月天的乐队有过一些故事,或者你只是一个想要了解新一代青少年在想些什么的教育工作者,都欢迎你来看这篇东西。当中国还处在敬仰伟大的Chairman Mao的末端之时,这之外的整个世界都在崇拜着一个名字——John Lennon。全世界都为Love Me Do疯狂,为永远的披头士疯狂。然而,当John Lennon离开了Beatles,他还是从前的他么?在美国——这个充满了梦想与自由的渴望的国家,这一种力量就像一条欢腾而宛转的小河突然来到了瀑布前沿。这就是摇滚乐的力量,即使没有撕心裂肺的号叫,即使没有汹涌的电吉他,也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摇滚与民谣是不分家的。之后,是表面与内里的双重激荡。在战争、阴霾、政治当无数人在唱着[All we are saying...is give peace a chance],当无数人纪念着他的Music & Genius,然后你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戴着跟Lennon生前一样的眼镜的Yoko,诉说到Lennon的死时表情都会完全变化,你看到这个那个人用自己的回忆与语言构建一个Lennon,他的形象就在这样的音乐、文字、影响中化成历史中无尽的copies。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Lennon,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Che Guevara,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偶像。也许偶像是肤浅的,正如许多人说的那样。抑或某个偶像就比另一个肤浅。不对。偶像承载的是感情,回忆,或者说,是[另一个自己]。而感情,是不分肤浅与否的。偶像接受的是歌迷的爱,的付出;而歌迷自己收获的是永远无法完全与他人分享的满足。转过头一看,偶像除了满足了歌迷的自我YY,而要每天做出公众人物的样子,反而不如疯狂的groupies轻松与惬意。而对于我,一个歌迷,Mayday承载着我的回忆,我的感情,或者说,是[另一个我]。对于我,五月天也许是真正带我进入流行音乐的时光机,即使在现在,或者多少年之后,都能从14岁的一盘卡带中,从破损不堪的歌词页中找到多年前的入口。对于更多的,也许从台语歌开始的前辈们,五月天当然是那一段残酷而疯狂的青春。青春。这明显是东亚文化的传承的精神残留到现在的美好的字眼。那些被西方文化浸淫的人们不能懂,那些没有疯狂过的孩子们不能懂。五个人,阿信是灵魂人物,表面恶搞而内里最为悲伤,怪兽不那么感性,但却有一位团长该有的魄力与风度,石头的温柔,玛莎的文艺,谚明的外柔内刚,这五个个性如此鲜明的孩子。从最早的学生头到现在,他们带给了无数人梦想。然而,他们的梦想呢? 他们曾说,要做亚洲的披头士。而这点梦想,终究不可能实现。我会说,这是一场时代的悲剧,终究我还是相信了所谓的社会背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我对John Lennon不甚了解,只好在看片途中,想起那五个人,然后任自己的臆断写下一些猜测。 John是小学就在笔记本上写满诗歌的天才音乐人,而Yoko是先锋艺术家,他们都具有超越常人的高贵气质与见解。而John是全世界都在仰望的偶像,他唱Imagine,唱Love,那时的Lennon成了完全属于他自己与Yoko的[最原始的人],忠于自己的信仰与理想,为了心中的乌托邦,为爱与和平而做着自己。即使是在娱乐节目上,在摄像机贪婪的眼睛前,他与Yoko仍然高喊着Give peace a chance,两个人在床上仍然宣告Make love, not war。而美国,这个在越战的阴霾下仍然压抑的,新生的民主自由与政府控制之下的国家,却仍然是世界上离理想最近的地方。所以他爱美国,并且在这里用一份自我的意志,坚持着令政府都心生恐惧的力量。游离在严密的政治监视下与孤独的唯一温暖中,爱与幽默,是他最后的温暖防线。而他的拥趸们,生活在阴暗的时代背景中,空气中甚至弥漫着半丝绝望的气息。他们的崇拜却寄托在最后一丝的希望中,他们知道越战是不对的,知道政府的调查无论如何都是令人反感的,知道还有John Lennon可以依靠,为他奉献自己的理想。反观我们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什么?20岁正负的岁数,青春的迷惘,空虚,来自上一辈的压力,我们从出生就在做着我们并不明白意义的事。你要去哪里?没有人知道。我们压抑着,更加倾向于抒发抒发自己的小情,爱情的模样,爱情万岁,八月爱人……爱情,是五月天的[摇滚]区别于其他所有摇滚之处。阿信的爱情不是爱情,可能是更加感性的、更加哲学化的探诉。我们是挖掘自己的一代,远离社会的宅一代。不停地找寻自己内心的逻辑,即便是我们的信仰,也是尊重自己的喜好的。渴望爱的去听两只蝴蝶,想要中国风的去找周杰伦,要孤芳自赏的或清新自然的来点陈绮贞什么的。像古代大多数的文人心中贯彻的精神一样,内心探寻仍然在不断地影响着汉文化与社会。五月天的成长也是在公司、包装、甚至听众中被shape掉的一场痛苦的蜕变。从高中的吉他社,到大学组团,再到红遍学生社群,最终成为流行歌曲榜上的一个名字。有人喜欢这样的[成熟],有人为此哀叹,可这也不过是最自然的发展罢了。社会上更为畸形的娱乐化恰好在五月天萌芽的时代覆盖着这一片地区。五月天在台湾的地位曾经如同大陆的崔健或窦唯。一代人都曾经为摇滚痴迷过。然而为何在东方,摇滚始终不能成为主流,却是一个我想不通的问题。我不相信仅仅是因为文化的积淀问题。西方也同样有着经典,中国也有着完美的反抗历史。然而五月天却永远不会是约翰蓝侬。他们上娱乐节目搞怪,与其他的流行艺人每天嘻嘻哈哈。这些都不是能够像一个圈外人一样能够看得清楚的。而他们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时代注定的轨迹。文化的供求关系仍然被大环境把控着。就算五月天想要重演披头士,想要呼唤爱与和平,可是我们需要这些吗?我们都知道孤独与抗争中结下的联系才是最坚定的,但在这个一切看似和谐和平,看似每个人都在谈情说爱的时代,在这个每个人都被紧密联系的平坦世界,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孤独的,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一位孤独的勇士一样挑战这个世界。我们需要的,仍然只是为爱而生的壮阔美好,天使的幻想无暇,米老鼠的孤单自省,我们需要的只是最重要的小事与忘词式的自我感动。在这个时代,什么都变小了,除了自己的梦想,没有人是真正的偶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偶像。可是相同的是梦。一样的梦想,曾经同样地影响了一代人。即使偶像将不复存在,我希望梦仍在。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