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剧 《一切完美第二部》

一切完美第二部

类型:海外剧新加坡2009

主演:王沺裁 谢韵仪 陈之财 林丽云 郑各评

导演:谢光华

剧情介绍

自从亚历克斯(王育才饰)领悟到“懂得包容不完美,一切都会完美”,并与凯莉(谢云依饰)正式交往后,两人依旧爱斗嘴,但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一对。恋人,甜蜜。享受这份‘迟来的爱’……亚历克斯诊所的生意,也因为亚历克斯的‘细心’管理,为他赢得了“DoctorwithASoul”的美誉。当亚历克斯遇到一个难以修复的案例时,一切看似“完美”的东西都开始改变。为了帮助患者完成手术,亚历克斯聘请了英国大学医学系的前“朋友”和竞争对手,主修重建整形外科的WinCheong(陈志才饰)配合他完成手术。手术后,亚历克斯邀请温作为他的合伙人加入他的诊所。但亚历克斯万万没想到,这一举动会给自己、诊所,以及他和凯利之间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温的洋气,喜欢接受挑战,让亚历克斯汗流浃背。虽然这并没有损害诊所的业务,但 Win 的理念与 Alex 的理念背道而驰。温的义正直严,这常常让亚历克斯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真的犯了错误?还是过时了?还是真的被凯莉控制了…… 有人认为《女性瘾者》这部影片是关于女权主义的,关于此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此片是支持、同情女权主义的,解读角度是认为此片通过塑造了Joe 这么一个追求性解放的叛逆的女性角色来支持、关注及同情女权主义。
 一种观点认为此片是反女权主义,解读角度是认为影片对 Joe 的塑造过于消极,这种消极是建立在反女权主义的立场上的,而女权主义者 Seligman 被击毙是反女权主义的象征。
 什么是女权主义,这里借用Wiki百科上的一段定义: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按照这个定义,如果不从所谓女权主义角度看待此部片,那么这部影片可以说就是上瘾的故事,一个人无论对什么事(毒品、性、囤积动物等等)过分上瘾,其生活秩序都很难再井井有条。在整部影片的叙事中,Joe 并没有受到多少男性的歧视或者压迫,也并没有遭遇性别上的不平等待遇,反而是她时常以一种强者、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她所遭遇的不幸,更多的是因为个人的离经叛道而导致的(一个男性若是沉迷于性而不务正业,下场往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此可以说,此片并没有过多涉及女权主义的众多议题。而对于此片的关于女权主义的解读之所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原因就在于此片本没有过多涉及女权主义而解读者牵强附会过度阐释。
 因此,我不认为《女性瘾者》这部影片是支持或者反对女权主义的。我认为其顶多只是讽刺了某些庸俗化的女权主义者。我将庸俗化的女权主义者定义为:将女性遭受的不幸待遇(尤其是当这些不幸待遇与性扯上关系时)不加区分地归因到父权制度的压迫上去并觉得自己高大上的那么一类人。影片中的角色、Joe 的倾听者 Seligman 就是这么一个教条主义且庸俗化的女权主义者,他试图用一种流行的女权主义思想去解释女主角 Joe 的不幸遭遇但是遭到了Joe 的讽刺,Joe 如此评价 Seligman :“Although all this sounds frighteningly close to cliches of our times.(你说的听起来都那么像陈词滥调。)”
 
 标榜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是件很简单的事情,这远比标榜自己是科学家、哲学家要容易很多,因为女权主义不是社会赋予的荣誉头衔,其是没有门槛的,人人都可以标榜为女权主义者而不会遭受过分非议和嘲讽。因此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庸俗化的女权主义者,其中部分有被害妄想症倾向,且过于敏感、好捕风捉影,动不动就给别人扣上反女权主义、封建残余、父权制度的维护者等等帽子,这部分人很大程度上是在性别与性上遭受过非议(比如说追求性解放),于是借用女权主义为自己辩护或者反击异己者,他们不关心学术问题、不关心两性博弈的实质和历史,他们只是想借用女权主义为自己壮胆及自诩高大上而已。 (当然,Seligman 并不属于这部分,他只是好掉书袋或者说装逼而已)
  
  不少人对影片中的角色 Seligman 最后因为欲图与女主角 Joe 发生性关系不遂而被 Joe 枪毙的结局感到不满。这种不满源自这么一个怀疑: Seligman 过了这么多年的无性生活,突然就想和女主角发生性关系,这转折是不是太快了?
 过无性生活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无性恋者或者禁欲主义者,那么Seligman 属于哪种?片子对此并没有多着笔墨。因此 Seligman 的行为实在让人无从捉摸。
 所谓无性恋,按照通常的定义,是指缺乏对性行为的兴趣的那么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定义是比较宽泛的),Wiki上是如此定义无性恋的:Asexuality (or nonsexuality) is the lack of sexual attraction to anyone or low or absent interest in sexual activity. 无性恋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心理因素,无性恋只占人口的1%,无性恋男性则更加稀有。
 所谓禁欲主义,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尤其是性欲)而达到某种目的那么一种理论体系或者人生态度。有不少关于无性恋的资料严格划清了禁欲主义和无性恋的概念的外延,这种观点认为禁欲主义是外部条件施加造成的结果,无性恋是无性恋者内心的本能反应。我认为这种非黑即白的划分方法是不靠谱的,出自内心、本能反应是种模糊的状态,无性恋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我们很难考究清楚其究竟有多大程度上是受制于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意识形态的。如果我们将禁欲主义定义为禁欲主义者奉行的原则,那么在长期禁欲后禁欲主义者是否依然对参与性活动有兴趣这也是个问题(若其没有了兴趣,按照通常的定义,其就已经是无性恋者了)。另外,一般来说,所谓禁欲主义者力图杜绝一切性行为,包括自慰及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同时往往也杜绝与他人产生浪漫的情感关系。而无性恋者只是不愿意与他人性交,但他们依然可以对他人有浪漫情结。
 我们也许可以如此定义:对禁欲主义者而言,其内心对于是否要与他人性交的行为有强烈的思想冲突但最终选择了禁欲。而对于无性恋者而言,其虽然可能是因为某些经历或者受到某些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拒绝性行为,但其对性行为的拒绝的选择并不需要经过强烈的内心冲突。但如何衡量所谓强烈的内心冲突,依然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另外,禁欲主义作为一种比无性恋早出现得多的标签(asexual最早仅可追溯到1830,而早在古希腊,就有关于禁欲主义的词汇了——ἄσκησις),也好,都是对身份的一种断定,或者说是一种标签,在没有“无性恋”这个概念的时代里,很多无性恋者可能会用“禁欲主义”来标榜自己,比如我们可以想象:有很多奉行禁欲主义的宗教圣徒,本身就是无性恋者,相比有性恋者,他们更容易接受禁欲的生活。
 可能导演 Lars Von Trier 压根不了解无性恋或者禁欲主义,因此他最后也只能凭自己对无性恋或者禁欲主义的臆想塑造了Seligman 这么一个角色乃至于给了他这么一个匪夷所思备受争议的结局。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