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外剧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

类型:海外剧未知 年1970

主演:Gumuliauskas,Vaclovas,Juke,Hardy,Russ,P..

导演:大卫·法尔,弗朗西斯卡·格蕾戈里妮,汤姆·哈伯,朱里安·杰拉德,马克·穆登,迈克尔·迪内,杰弗里·莱纳,彼得·霍顿,迪·里斯,阿兰·泰勒

剧情介绍

一部英国科幻电视故事选系列剧,改编自菲利普·狄克的作品。本剧于2017年9月17日在英国第四台上首播。本剧由十个基于菲利普·狄克作品的独立集数所组成。在美国,于亚马逊影片上播放。

新剧《电子梦:菲利普·狄克世界》或许会成为科幻迷的又一剂春药,如同《黑镜》一般,每一集都为一个独立的故事,这些故事均改编自菲利普·狄克的科幻小说。整个剧的片头似乎暗示了这部剧的风格走向:迷幻,赛博朋克,暗黑,颓废……这些元素的组合已经让人十分期待了。 第一集 《The Hood Maker》 面具制造者 故事内容其实非常简单,有一群变种人,他们拥有着特殊的能力:读心术,被成为Teep,读心者,而政府则利用读心者的能力来了解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这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在执法的过程中,读心者可分辨哪些人有危害哪些人安全,其中有一个头戴面具的人,读心者发现并不能读出他的思想,由此得知有人在制造面具来阻碍读心者读取人们的思想。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事实上读心者的地位非常低下,在特殊妓院里,读心者为上层官员提供特殊服务,她们将嫖客脑海内淫荡的幻想说出了,嫖客享受着这种扭曲的快感,而这种特殊服务让读心者精神饱受摧残。最后读心者组织起来进行反抗,烧毁了面具。而女主角这时才发现他深爱的搭档已经进化有了反读心的能力,最终在她搭档的眼中看见了禅意。一个开放性的结局。 对于科幻的迷恋往往并非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故事,而是迷恋于科幻引发的思考。“读心”这个概念几乎所有人都渴望得到,或许因为好奇,或许因为窥探欲,但最初或许只是想真正能与他人精神交流。我们时常会感觉到语言的单薄无力,语言作为运输精神的载体,其运载量又是何等的小,如果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块大陆,我们的想法是大陆上的子民,语言不过是一叶扁舟,能通过扁舟去往另一块大陆的子民屈指可数,这便是语言的悲剧性,这也造就了人类的孤独感。《PK》中PK说他们星球没有谎言,所有人都能看到对方的想法,那样交流起来效率极高。但真的所有思想都毫无遮拦的公开在人类社会真是一件好事吗?其实回归我们的成长就可以发现,我们很小就有保护自己隐私的行为 ,从小学时候的日记,初中时候的空间,到后来手机的短信、朋友圈、微博等等,这些都是人们不愿轻易分享的私密部分,可是往往会出现各种身份的人来渴望了解你的想法,然后进入你最私密的空间,他们是父母,老师,恋人甚至普通人,思想的每次被窥探都让我们非常不爽,甚至会因此和别人发生争执。假想一下我们的父母,恋人,朋友都是读心者,自己却是正常人,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我们将无法动任何邪念,无法做出任何欺骗,却得猜测他们是否同等的坦诚,不,连猜测的过程也会被赤裸裸的展示在他们脑海中。这种不对等的读心着实让人恐慌,如果说裸体被窥探是一种蒙羞一种耻辱,那思想上的裸体则是一种绝望。可是反过来,如此在意隐私的我们,何尝又不想去探索窥视别人的想法呢?我们去关注暗恋对象的社交网络,打听同事的八卦,翻开情侣的手机,人类就是如此矛盾,我们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那再次假想,全民拥有读心能力的社会又是怎么的景象,小到片刻的走神,大到反人类的念头都一览无余,我们初次见面却已知根知底,我不再能表现的一表人才,也不再使用善意的谎言,不再有误解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直击心底的不堪。《完美陌生人》的结局让所有人都维持了心底的秘密,继续隐瞒的生活,但这样真的不好吗?读心源于我们想了解对方,但完全了解,我们的关系真的就美好了吗?所以中国人常说人要过得糊涂,往往糊涂仙才是最清晰的人,糊涂不过是不点破罢了,是装糊涂,装糊涂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在隐私保护与窥探的过程中,让我后怕的是科技的介入,不难看出相比十年以前,现在的环境要了解一个人远容易得多,人也越来越轻易的将自己的思想片段的分享在社交网络上,我们的生活,爱好,装扮,想法就这些轻易的展现,可随着我们结交的人群日益混杂,我们开始屏蔽,分组可见,朋友圈三天可见,但我们是否又越来越有安全感,对此我是悲观的。科技越发展人越需要的交流的出口,人类都是要寻求认同寻求同类的,在寻求的过程中不得不将自己脑中的一些内容放到网络的深渊里等待回音,可怕的是这片深渊有记忆有分析能力,我们的种种都成为了数据。或许现在的我们依然还能保护自己的思想,可想想在十几年前我们的日记最多也不过十几人能够翻阅,大多数也只会被父母看到;到了今天我们的朋友圈,微博,随时随地都在被熟人陌生人关注着,可能你五年前的一句话一餐饭,今天依然被人查看着。那十年后呢?目前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读取人的脑电波片段了,也有人声称很快人类的意识可以转化为数据下载,不禁脑补,若这些数据又能视觉化,我们的记忆就像放电影一般被人观看者,我们光鲜的阴暗的都公之于众,恩爱与偷腥交织出现,正直与犯罪同时上演。如果人的意识能被读取和下载,会不会一种类型瑞士银行的机构,来保管人类最不愿公开的想法呢?可同时如果读取想法成为普世的考核用于招聘,考试,甚至政治上,《1984》中老大哥的集权主义又是否会出现呢?各种围绕思想读取的交易也会随之产生吧,毕竟现在人肉所搜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交易思想信息的初级版。某些公众人物,一旦发生什么事,聊天记录的截图,语音,社交平台说过的话都会在私下里被翻出来。这在信件交流的年代是无法想象的。随着思想的被交易,思想的被篡改有一天也如同ps一般的简单,那么太多的子虚乌有会把我们一一击垮,那时的我们有会建立起什么样的自我保护机制呢?对思维进行分组可见,或者多层的思想建筑,反篡改的思想机制。科技的发展便是人类好奇心与自我保护的映射,只是天平会朝向何方,我想还是好奇心吧 剧中最后涉及到禅,这些也是菲利普·狄克小说中的特色,常常在科幻中涉及到禅,易经等东方哲学的内容。这仿佛在引导我们思考科技与宗教的关系,扯远一些,我想更像一种科技与神秘内容的关系。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解释神秘的过程,从日心说到地心说,从神到物种起源,人类的基因,磁场,电波过去不被理解的称之为神秘的现象都能被科技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还将进一步解释更多的神秘,但这解释的过程是否也需要一个度,也就是科技与神秘是否需要一个平衡,人类是否需要对神秘的敬畏,我想这些答案应该是要肯定的。未来数年星座可能就只是你出生时气候,湿度,分子对你人格影响的关系;宿命论便是根据你出生时的大数据分析你的性格及你的生命轨迹;死后的世界或许也能被解释成一个观众席,生者在继续演出,死者在屏幕外观看;或许压根不再有死亡;通灵也不过是人脑发达后感知周围的分子运转并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宗教或许是最后被揭开的神秘,当所有神秘都被科技合理的解释,我们还将敬畏何物?那经不起考验的人性又要被什么来控制?道德?法律?道德法律不过是多弱者的镣铐,但可怕的人往往是强者。 对于科技有着无限的悲观,其根源可能是对人的悲观吧,我还是喜欢有神秘的,有敬畏的世界,其实现在还挺好,天平还只微微的倾斜了一点,希望就此打住。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